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不自信,父母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2019-01-05 15:52:58)
标签:

育儿

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周瑾

孩子

自信

 

各位家长朋友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有这些表现:不敢表现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对新鲜的事物不敢主动尝试,拒绝或是不情愿参加集体活动。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体现出一个问题——孩子缺少自信心。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自信心理的重要时期,需要家长们妥善处理此时孩子的心理,稍有不慎,有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无可挽回的危害。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心理学认为这种自我肯定从出生开始就在受影响了,尤其在宝宝出生的前7个月,如果妈妈能用心细腻的照料,宝宝就能获得相对充足的依恋感,这种依恋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安全感这个词汇的内在含义。前7个月奠定了安全感的基础,然后到宝宝3岁,依恋感基本完成。所以可以说,3岁前是自我肯定形成的地基,也就是自信的源泉。第二个获取自我肯定的关键时期是35岁,宝宝在这个时期会变得像个小大人一样,喜欢自说自话去做主一些事情,例如去挑战一些没做过的事情,并且自认为可以做得到做得好,这是自我意识苏醒的第一个关键期,是培养信心的最佳时期,作为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时期多给宝宝权限,鼓励宝宝主动参与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宝宝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自信是这个时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有没有想过,孩子不自信,也许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才是“罪魁祸首”。

 

孩子不自信,父母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热门的名词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的来说就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钦佩的、信任的人下意识的影响,接受他们给予自己的暗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无疑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说,当你觉得孩子行,孩子自己就会觉得自己行,你觉得孩子不行,孩子自己也会笃定自己不行。


本期绘本故事《自信点,我能行》中的马戏团团长是如何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动物们建立自信心的。当他发现动物们都因为丧失信心而表演出现失误时,果断召开了会议,告诉动物们要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能行”、“我下次一定更努力”。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家长朋友要允许孩子的失误,并且学会鼓励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多对孩子说:“你能行”、“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下次一定做得更好”等积极的语言。


心理暗示的技巧:

1.情绪状态。父母在对宝宝表达认可的时候,首先要呈现出愉悦的情绪,情绪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暗示技巧,就像一部电影的背景音乐。举个例子,妈妈感冒了,宝宝给妈妈倒了一杯温水,妈妈说:宝宝好体贴哦!这句话用平淡的情绪说出来还是用充满感情的情绪说,宝宝接收到的鼓励和认可是完全不同的。

2.眼神注视。我们经常强调,当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看着对方的眼睛,给对方关注感。对宝宝进行肯定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眼神的注视会让宝宝注意力集中在你要说的话语上,你要蹲下来,与宝宝的眼神保持齐平,这样不会给宝宝带来压力感,然后非常认真的看着宝宝的眼睛,说:宝宝是个很体贴的人哦!

3.强化优点。心理咨询师经常用间断重复的方式,把某个观念暗示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例如,我们会在一段谈话的过程里,把一个暗示的词汇分成三次分别在不同的语句中不经意间描述,来达到让来访者不知不觉中把这个词汇吸收进潜意识层面的效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尝试用这种间断性的隐藏的重复,将宝宝的优点强化出来。

 

孩子不自信,父母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正确的心态收获自信:

本期绘本故事《长不出角的阿莫》中的主人公阿莫,作为一只雄性梅花鹿的他,因为长不出和同伴一样强壮的鹿角,而产生不自信的心理,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这个故事正是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自信是源于与他人的对比。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我们既然无法绕过它,就必须学着去正视它。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随着他们对外界事物了解的深入,他们也会更加在意外界的看法。他们也许会就自己的长相,家境等方面和朋友同学进行对比,比如一个爱美的小女孩,也许会因为自己长得没有同桌女孩好看而自卑,也许她因为自己的父母不能开车送自己上学,不能给自己买好看的衣服而感到难为情。


这种处处与别人比较的错误心态,不仅表现在孩子身上,家长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总是将孩子和他人进行对比。当孩子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数落自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但这样只会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与其与别人比,不如和自己比比如孩子之前吃饭还需要家长喂,而现在能自己拿筷子吃饭,虽然会吃的满嘴饭粒,但与之前相比已经是一种进步,孩子就该得到表扬和鼓励。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做呢?举个例子吧!

宝宝不擅长加减法,10道题经常做错7道,但是今天,宝宝仍然是错了7道题。你该怎么帮宝宝建立自信呢?


首先要观察宝宝在做题的过程里有没有比之前更努力,有没有自己克服烦躁情绪,有没有稳稳的坐在书桌前久一点,类似这些小细节,你要认真的观察,然后描述出来。


例如你会说:

1.今天宝宝做题的姿势很正确,背挺得比之前要笔直很多哦!

2.宝宝今天比之前有耐心哦!你在遇到困难的题的时候,妈妈看到你在努力的想办法克服困难!

3.宝宝今天做题比之前专注,因为你几乎都没抬头,一直盯着题目。


这些都是将宝宝与自己之前做对比,重点放在了宝宝比之前更努力更认真等细节,而不是功利性的评价。例如有些父母会把重点放在评价对与错,或是放在了结果上。这样就会产生以下常见的评价:

1.今天还是错了7道题,虽然没进步,但是也没退步。

2.你这样做题的思路是不对的,所以才错这么多。

3.错了7道题,你看看都是怎么错的,错在哪里了。

这种话语经常出现,会慢性的打击宝宝的自信心。时间久了,宝宝就会更加厌恶做数学题,产生厌学情绪。因此父母要多多看到宝宝的努力,而不是看到结果和对错,让宝宝也把关注的点放在“努力”上,争取做的比过去的自己好一点点。

 

孩子不自信,父母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发现优点,构建自信

不妨和孩子一起去证实一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句谚语,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本期的最后一个绘本故事《月亮先生的烦恼》中的月亮先生,他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和前一天形状不一样,以为自己生病了,殊不知,自己阴晴圆缺这独一无二的特点正是自己的优点,因为每日的形状不一样,他才得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此月亮先生变得自信起来,再也不觉得自己生病了。


可以说,发现自己的优点,是拥有自信心的一个基础。如果孩子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那么他遇事总会担惊受怕,选择躲避,很多事还没做,便已想到了失败。长此以往便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朋友的孩子朵朵刚上幼儿园,没过几天,孩子就哭闹着说不想去,朋友又是哄又是拽,一点办法都没有。可没过两天,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朵朵每天都催着朋友送她去上学,百思不得其解的朋友问了老师才恍然大悟:原来前两天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唱歌,从小就有些“五音不全”的朵朵,一张口就被周围的同学嘲笑,慢慢地便心生抵触,而最近两天幼儿园的课程换成了朵朵最擅长的舞蹈,她可不会错过让同学们刮目相看的机会。

 

这个生活中的故事告诉家长朋友们,我们需要引导和发掘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多关注自身的优点,避免让他们的自身的不足阻碍自信心的发展。同时,还要让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不足,例如不擅长运动的孩子,就会对体育课非常抵触,上体育课的时候,这些小孩就是生出焦虑感,甚至会影响到上学,最终导致厌学问题。

 

自信在心理学意义上是个单线词汇,我们定义的自信,只存在于哪方面自信,例如对自己的外貌自信,或是对于时尚穿搭很有自信,对唱歌很自信等等。但在生活中,自信被我们强调成为了一个人的特质,变成了对人整体性质的描述,这种描述其实是错误的。


孩子不自信,父母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所以,父母在引导和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里,首先要明白自信的内在含义,在某些孩子擅长的有天赋的方面,给予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而不要以自信去概括孩子的整体。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点:


1.认可孩子的行为事件,而不是通过事件去表扬孩子的整体。

例如,孩子在运动会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你要如何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呢?选择一:宝贝,你真厉害!妈妈相信你一直会这么的优秀!选择二:哇噻!宝贝,你这次表现的真优秀!百米跑的时候,妈妈都惊呆了!


以上两个选择,你日常是怎么做的呢?很多父母是第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以偏概全的给孩子做了一个整体性的评价,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孩子会产生焦虑心理,担心自己在其他方面不够优秀,让家长失望。所以,当我们把焦点定格在孩子的行为事件上,就能具体的从某个方面去奠定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在某个方面去建设孩子的自信,远远优于在整体上把孩子标签为优秀的人,这种客观良好的心态要从家长做起。


2.给予孩子具体化的认可,而不是泛泛的表扬。

大人们总有一些很泛滥的口头禅,听起来是好听,却很乏味。例如,你真棒!你表现得很好!你很优秀!这些泛滥成灾的口头禅说明你在偷懒,充分且饱满的认可是需要小具细作为论据的,孩子要听到他是怎么棒的、怎么优秀的,才能对自己有客观积极的评价。


例如,孩子把房间收拾的整齐干净。你看到以后,会如何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呢?选择一:宝贝真能干!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选择二:哇噻!你把地面收拾的这么干净啊!还有床铺,整整齐齐的!宝贝很会收拾房间呢!


虽说此刻作为父母的你会选择第二个选项,但实际上在生活中,你通常在做第一个选项吧?从小具细去客观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这才是有论据的认可,才能有力度的把自信推送到孩子心里去。你学会了吗?


3.平常心接受孩子不擅长的领域。

这是最难的,因为父母内心总是对自己的百倍抱有期待感,一旦孩子做的不够好,父母就算不说,脸上也会露出些许失望和难看。这是造成自卑心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做的不好就会自卑,而是做的不好之后,看到大人的脸上挂着失望,才会滋生出强烈具有干扰性的自卑心。很多小孩心理素质不好,遇到大的场面或是大事件就会格外紧张和焦虑,原因便出自这里了。


所以当孩子失利的时候,你要怎么做呢?举个例子,小孩在歌唱比赛中忘词了,满脸沮丧的退下场。你会怎么做呢?选项一:宝贝没事儿啊!之前还挺熟练的呀,怎么突然就忘词儿了呢?没事儿没事儿,妈妈不怪你。选项二:忘词了宝贝,是不是很难过?我也忘了,那句词是什么来着?你现在能想起来吗?妈妈刚才紧张的想不起来了呢!哈哈哈。


你大概做不到第二个选项,大多数父母对于难过的情绪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所以当孩子陷入难过状态的时候,你会本能的选择视而不见,去淡化处理,但是你却无法对自己内心的失望视而不见,就会表达出来一些不满或是不理解。我们在孩子失利的时候,能第一时间体会孩子的心情,并且去跟孩子一起面对难过和尴尬,一起拥抱失利这件事,对于父母而言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如果你做到了,孩子内心就变得敢于面对失败,变得强大有力量了。这种心理素质的建设,其实是在失败中建立起来的。我们要懂得面对孩子的难过和沮丧,跟他一起承担面对,而不是逃避或自责。

 

孩子不自信,父母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专家心语:

我们今天把自信这个话题结合着三个绘本小故事,给大家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我们列举了充分多的场景,结合你对场景的思考,来让家长朋友们理解自信心建设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以及对自信心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


心理学还认为,自信来自于“自尊心”。父母对小孩的“尊重”是培养自信心的内在源泉。所以说,太把孩子当孩子看的父母,会让小孩有种我还是不行的体验,给孩子带来的挫败感是比较深的。时间久了,小孩会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形成低自尊人格,自信便很难得到滋养了。


另外,在生活中,如果你希望孩子自信心充足,你首先要对于小孩“想帮忙”和“努力”的心态的给予真诚的认可和鼓励,对心态进行肯定和认可,然后再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去完成,或者辅助孩子完成几件有挑战性的事情。让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很重要、很有价值、很有作为。劝诫各位家长朋友们,千万别忽视自己在孩子树立自信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哟,加油吧!(文:周瑾 微信公众号:xinlixuepinda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