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龄前孩子的烦恼

(2016-05-04 21:48:48)
标签:

孩子的烦恼

育儿

心理

周瑾

教养

分类: 育儿

《学龄前孩子的烦恼》

文|周瑾

    学龄前的孩子会经历哪些成长的烦恼呢?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有些烦恼能够影响的不仅是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态和动力,为了预防孩子厌学和人际障碍,我们这期就来了解一下哪些问题会成为学龄前孩子的烦恼,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烦恼,顺利迎接学龄期到来。

【幼儿分离焦虑】

   孩子在上幼儿园的年龄,大概是两岁半到三岁左右会遇到一个难题:不爱上幼儿园!常见的是孩子哭闹,小孩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形成性格的变化,例如疑心猜忌、不合群。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头疼、肚子不舒服的躯体症状。心理学称之为幼儿的“分离焦虑”。

   3岁前是依恋期,然后宝宝会有一个“35岁的叛逆期”到来。如果依恋感不足,宝宝就要离开妈妈去幼儿园的话,烦恼就来了。在心理学的课题里,分离焦虑是从幼儿到成年人的诸多问题的源头。在3岁本应该进入第一个叛逆期的时候,宝宝还特别强烈地依恋妈妈,困难就产生了。宝宝因“分离”产生了强烈地情绪变化,此时如果妈妈强硬的跟孩子分离,可能对宝宝造成早年的心理创伤。

应对步骤:

  1.用情感回应孩子。

   孩子情绪反应激烈地时候,妈妈要记得给予力量和爱的回应,暂时放下你要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情,也不要在此时试图劝说孩子停止哭泣或者应允孩子不去上学。我们只需要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例如说:“宝宝很难过吧?现在妈妈在宝宝身边,妈妈会陪着你。”而不是说:“宝宝不要哭了。”或者“好了不哭,今天不去幼儿园了。”还有的家长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讲道理,其实是完全讲不通的,因为孩子此时充满了情绪。

 2.用肢体语言缓冲情绪。

   情感回应的同时配合着肢体的关怀,更有利于缓解孩子此时的焦虑。例如:妈妈亲亲孩子的额头,抱抱孩子,通过手拉手、脸贴脸等肢体语言唤醒孩子的安全感。

 3.尝试“短暂分离”。

   待孩子稍微平静些,妈妈可以带宝宝进入班级里,最好给宝宝一个承诺说妈妈会陪伴他,以此来完成有妈妈陪伴的入园仪式。

   妈妈跟宝宝一起玩各种游戏,孩子上课的时候,妈妈在旁边听,时时的给予宝宝支持和鼓励。然后寻找时机尝试短暂的分离,例如说:“妈妈要上厕所,一会儿回来,你要等我回来哦!”然后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提前一点儿回到宝宝视线里面,降低宝宝的不信任心理,完成最初的短暂分离。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分离时间一定要与宝宝商讨,在宝宝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幼儿园里规矩多】

    幼儿园是孩子初次感受社会规则的地方。心理学强调孩子内规则的建设,内规则是通过外规则对孩子的作用使得孩子内心产生出“尊重规则意识”,是影响孩子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的关键。

一般在学龄前,家长不太会意识到要给孩子郑重的建立规则,而是“这个不应该做,那个必须要做。”这种口头要求较多,把要求整理成为文字,认真的张贴在家里的墙面上,并且客观公正的列出相应地惩罚,这才是建立规则的正确做法。

规则建立了,孩子就会尊重规则吗?不一定哦!那要看规则的执行力了。尊重规则是应该的,而破坏了规则要接受惩罚时,家长往往又妥协或者给予随意的惩罚。这种规则就如同白纸一张,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让孩子有了破坏规则的经验,产生了规则没什么意义的观念,那就适得其反了。

如何定规则?

    1.规则不宜多,三条最合适。有的妈妈给孩子制定了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规则,自己都记不住,这是不规范的。

    2.规则要公平,不能只是针对孩子。制定规则是为了让孩子内心有规则意识,如果家规成为了管束孩子的工具,那么孩子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本末倒置。

    3.惩罚要简单易执行,强度要适度。用尽量少的字来描述家规,例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后玩耍。违规:给全家人洗袜子一次。

    4.不要经常修改规则,必须修订的情况下,召开家庭会议,全家一致达成新的规则或者修订版的规则。这样做会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家庭成员对于家规的“尊重”和“重视”。

    5.执行惩罚时,要态度平和、客观理性。切记怒气冲天或者幸灾乐祸的要求孩子接受惩罚,规则不是用来宣泄的工具哦!

【我能变成男孩儿吗?】

    性别意识有两个关键期,一个是幼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大约两岁多,宝宝就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兴趣,女孩会在游戏中扮演妈妈来照顾小宝宝,男孩子会模仿爸爸。宝宝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性别,通过彼此的着装打扮、身体特征的不同来判断自己的性别,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例如宝宝会问:“我能变成男孩吗?”

    此时,妈妈们要帮助宝宝确立他的性别角色,肯定宝宝的性别特征。有的妈妈喜欢女孩的衣服,会给孩子打扮成女孩的样子,这种做法会让宝宝对自己的性别模糊,产生不良的后果。

培养方法:

    1.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从着装让孩子与自己的性别认同是最直截了当的做法。男孩要绅士帅气,女孩要淑女美丽。

     2.男孩跟爸爸玩,女孩跟妈妈玩。让孩子从家庭成员中找到自己的性别认同对象,跟爸爸洗澡的男孩会发现自己的身体跟爸爸一样,这是最早的人体性别启蒙教育。

    3.课外运动要分清。男孩要多做挑战和PK类运动,培养坚强勇敢的性格,女孩子学习跳舞体操,培养温柔平和的性格。 这是针对性格培养的性别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