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屡不听命怎么办?

标签:
家庭教育心理学孩子听话心理教育教育技巧育儿 |
“每次要他做事,都要叫他十次,直到我生气他才动手。”
“每次他错了我都会好好的与他坐下来教他一番道理,他也答应改过,可是,不到两天,他又犯错。”
“我总是无法叫孩子爽快的把饭吃完,每餐都要等他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以上才能收拾好碗筷,人也快累死了。”
“每次都与他说好了先做功课再看电视,可是放学回家他二话不说,便打开电视,坐到电视面前动也不动的看电视。”
也许你也有类似的版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长身上,因为关键是家长重复了一个没有效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行为。既然已知方法无效,而仍然使用,请问家长这样会有效果么?当然是没有效果的!
一位家长对我说他平均叫孩子七次,孩子才会去做。我问她:“你用了什么方法告诉孩子你叫他的最初六遍是无须听从的?”如果每次都要重复指令七次,孩子如此聪明,孩子便会知道最初六次是无须理会的了。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的价值),就是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孩子不听家长的指令而继续他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不听家长话没有什么负面价值(家长用重复的经验告诉了孩子这点),而继续他的行为是维持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对家长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价值,孩子根本不会展开那些行为!)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要想改变现状,可以考虑以下方式:
改变家长在这件事上处理的模式。因为过去的的做法已经证明无效,故此,不论你怎样的改变,都比重复过去的做法有多一分的成功机会。这就是说,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态度及行为。(小心:不要以为一改变孩子便马上就好,他不会相信家长这次是来真的,会看看你是否坚持。)
假如孩子没有听令而继续的行为带给他的正面价值是家长可以认同的,列如看课外书、下棋、运动等,帮助孩子安排更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去获得这些正面价值。
上上策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感觉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而且从中有很多的乐趣可得。
当家长接受了前面所说的“引导孩子学会有正确的思考,做正确的决定和做正确的事,比听话更重要。”孩子也反而更听话。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