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心理教育孩子心理学育儿 |
【内容提要】学习要自己来,无法强迫;因為喜欢而自主的学习,才会持续。孩子写功课时,父母只提供必要的协助;放手,才让孩子的能力长出来。从小开始建立的良好亲子关系,以及让孩子从生活中养成自我负责的习惯,是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两大前提。
方法一:提供界限分明的自由空间
让孩子当学习的主角。每天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翻开做功课需要的课本、自己把问题念出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让他儘早学会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父母只需提供必要的协助,而且愈少愈好。
但是,很多父母会觉得很难拿捏过与不及的程度。根据教育理论和老师现场观察,家长太过涉入,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性。
方法二:父母从陪伴到放手
方法三:结合学习和生活
有好奇心,孩子才能发现学习乐趣,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帮助孩子找出所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关连性。帮助孩子将学校所学放进一个大架构,归纳出关连性,并带他寻找所学内容的真意,而不是死读书。
父母不要将学习窄化為功课或考试,日常生活裡也处处可以学习。林如萍回忆,儿子上国一时参加一个物理活动,要用物理写作、编曲、做海报,并且鼓励全家共同学习。刚开始,全家不知从何做起。有一天,她煮水饺时,儿子发现,水饺熟了就浮起来,是因為体积增加了,「那不是阿基米德原理吗?」恍然大悟的儿子因而写了一首「阿基米德煮水饺」诗。他又从爸爸煮咖啡想到虹吸原理,从指甲剪、开罐器想到槓桿原理,又写了好多首物理诗,后来还因此进入决赛。
“很多老师在教知识,但没有让学生去体验,所以他不会反思,这和我的生活有什麼关系?”林如萍说,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扮演提供动手做、体验、反思机会的桥梁角色。
方法四:多看孩子的进步和优点
帮助孩子去认识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真正接受和讚扬孩子的成就,清楚指出孩子的进步。奖励孩子的好成绩,不要强调结果,而应讚扬过程,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达到目标的步骤。例如,对孩子说,「记得你第一次写这种功课时有多困难吗?现在容易多了!」比笼统的说,「你真是小天才!」有效得多,而且更能激励他。
物质性的奖品不一定有效,但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的美好经验,例如亲子共游,和爸爸一起打篮球等,则特别有效。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功课不一定每次都要写到超级棒,有时候可以接受就好。学校所教的课程,不见得正好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不会在每个领域都努力加强自己的能力。分享你自己当中小学生时的想法和心情,甚至也曾缺乏动机的经验。
在学科学习不怎麼顺畅时,替孩子创造一些成就感,閒暇时从事的嗜好,也能创造出「我很棒」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批评,要有建设性,就事论事,例如,「你用的方法对了,但是你应该再检查一下。」比骂他「你怎麼老是这麼粗心!」容易让孩子听进去。要让孩子知道,批评不代表你对他的爱减少,只表示你看不过他现在的行為,孩子本身不是错误,而是他犯了一个错。
方法五:加入休息和睡眠的休止符
孩子只有在充分休息的状态下,才能承受学校生活的压力。孩子的专心时间依年龄和个性各有不同,一般说来,六岁孩子一次只能专心十五分鐘,然后必须关闭五分鐘;九岁提高到二十分鐘;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则能专心三十分鐘以上。父母可以教导孩子观察自己不专心的讯号,然后短暂休息。但是空白时间应该限制看电视或玩电脑。
南投育乐国小老师王文华建议,用计时器来帮忙孩子测时间。把孩子写功课的时间切割成几个小节,中间休息。随著孩子年龄、个性,专注时间不一,藉由计时器,可以让孩子了解专心的力量,并且在时限之内完成该做的事。
台北仁爱国小高年级导师顏英会请家长在联络簿上记录孩子做功课的时间,「如果超过四十分鐘,表示孩子无法自己胜任对这项功课,老师还必须做补救工作。」
睡眠充足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基础。尤其考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