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详细了解阿胶之二,古阿井

(2011-02-22 19:43:53)
标签:

健康

古阿井 

 

 

 

  提起中药,人们首先想起“中药三大宝,人参、鹿茸和阿胶”。谈及阿胶,就不能不提古阿井。古阿井又名阿胶井,其年代久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即有记载:“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宋朝沈括《梦溪笔谈》: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古阿井在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南距东阿故城东南角遗址1公里余,北距故城北门遗址半公里多。井深数丈,以青砖砌就,井口以长方形青石板覆盖。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造型古朴,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井”字内还有一点。正面石柱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横额“济世寿人”。亭旁旧有接官厅和龙神祠。据孙星衍《岱南阁集•重修阿井碑记》谓:“阿井辟自上古……海内古迹,莫先于此……或神农于此尝味寻源。”
    据旧志记载,三国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陈王曹植受封于东阿后,就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鄂国公尉迟恭曾为钦使重修阿井。明天顺七年(1463)年建亭井上,明万历及清康熙年间均有重修。现存的六角石亭为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恭(即尉迟敬德)曾以钦差大臣至此,重修阿井。电视剧《藏龙井》就是以古阿井为背景,根据传说编写的,曾在中央电视二台播出过。   

    历代多有写阿井的题咏,唐元稹在一首大古《赛神》中写道: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
            灵药逡巡尽,黑波朝夕喷。
            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
            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这是见到的最早写阿胶的诗。
    明代吴铠的这首《阿井胶泉》对阿井大加赞之:
            灵源疑出蛟龙窟,淑气原从天地贻。
            九土所钟惟上品,千年制胶岂凡材。
            炼砂煮石经济事,丹井药炉亦可哀。
            清人赵培微在《咏阿胶井》中写道:
            阿井传来不记年,清流澈底一寒泉。
            溶溶玉液三宵露,点点丹砂九空渊。
            淑气问钟疑凤髓,灵源妙化想龙涎。
            仙胶炼就称良剂,寿世回生几万千。
    明代文人谢肇曾在东昌府(治今聊城)和张秋工部分分司两任地方官,他作有一首七古《阿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阿井和阿胶的熬制,对官司的催取盘剥流露出不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引录如下,以供欣赏:
            济水伏流三百里,迸出珠泉不盈咫。
            银床玉甃开苍苔,馀沥争分青石髓。
            人言此水重且甘,疏风止血仍祛痰。
            黑驴皮革山柘火,灵胶不胫走邮函。
            屠儿盘剥如山积,官司催取朝飞檄。
            驿骑红尘白日奔,夭札疲癃竟何益。
            我素珍重勤封闭,免造业钱充馈遗。
            任他自息仍自消,还却灵源与天地。
 
    著名画家刘海粟和中国古建筑学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分别于1981年、1980年慕名亲临古阿井阿胶厂观瞻,并留下墨迹:“阳谷阿城阿胶 古井”、“阿井之胶鲁中宝,延年益寿天下奇”。

    阿井系济水潜流所注,井水色绿而重,清洌甘美,富含钙、镁、钾、钠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以煮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强疗效。

    古阿井见证了中药道地药材阿胶起源和沧桑,是重要中医药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好古阿井,使之成为见证中医药历史、宣传中医药文化重要基地之一。

    历代此地生产的阿胶被视为上品,向有“真胶”、“贡胶”之誉。古阿井虽历经数千载,至今井泉之水仍然清澈甘冽如昔,现在古井阿胶厂就在此,谱写着阿胶史的新篇章。

 

阿胶、阿井、东阿源考简章
阿胶-“阿胶出东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胶,其色光洁,其味甘咸,其气清香,此真阿胶也”(见《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著)。阿井-"阿井,位于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见《本草纲目》卷五十);今阳谷县的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的岳庄村东山东阳谷古井阿胶厂院内。东阿-古东阿城在春秋时期名柯邑,今在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
阳谷县的阿城镇是史上的老东阿县城。当时,老东阿县城因黄河泛滥改道,于明洪武八年迁城到平阴东阿镇。而今东阿县城在铜镇。故三阿地产阿胶也就不足为奇了。东阿县城虽多经迁移,但古老的阿井、阿胶文化及特殊的气候,确无法变迁。
   众所周知,上好的阿胶必须要选用乌驴之皮,加古阿井之水配合极特殊的技艺才能得到。而对于熬胶来说,比驴皮更珍贵的乃是古阿井之水(阿井水并非普通之水,井水中钙、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每担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3市斤左右,此烧水壶不结水垢)和古东阿特殊的气候条件(离开古东阿,同样的熬胶师傅,熬出的胶,晾干后质量就是不一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驴皮常有,而古阿井水和气候只有古东阿才有。
“酒香不拍巷子深”。从没看到过国酒茅台做广告,耗巨资投广告,不如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让广大消费者受益。古井阿胶始终以纯乌驴皮、阿井水熬制。“真胶极其难得也”!
历代此地生产的阿胶被视为上品,享有“宗胶”“真胶”“贡胶”之誉。古阿井虽历经数千载,至今井泉之水仍然清澈甘冽如昔,现在阳谷古井阿胶厂就在此谱写着阿胶史的新篇章。
阿胶的原产地是山东“东阿”,由于历史原因,东阿县治多有变迁,因此阿胶原产地应为“泛东阿区”,即包括:一、今属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是最早的东阿县治所在地,阿胶似应诞生于此。二、今属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福胶集团所在地。代表产品是“福”字牌和“东阿镇”牌阿胶,东阿镇是明代至中华民国(1947年)的东阿县城,阿胶制造业兴盛并成为贡品即始于此;东阿镇阿胶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三、今属聊城市东阿县,1947年以后东阿县的铜城镇成为东阿县驻地,也是东胶集团所在地,东阿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其中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并与茅台镇、景德镇一道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而古老的“阿胶井”则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的岳庄村。
阿胶来源

    说阿胶先要从“阿”字说起,“阿”是地名,东汉《神农本草经》云: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古“阿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南一带,在当地以“阿”为名的有阳谷县的阿城镇、东阿县的东阿镇和平阴县的东阿镇,三镇都产阿胶,而李时珍考证的阿井则位于“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见《本草纲目》卷五十),即今天阳谷县城东北阿城镇的一口古井,井上现存清光绪年间所建六角亭,亭内石碑篆书“古阿井”三字,其水质清冽甘美,质重色绿,富含钙、镁、钾、钠等矿物质,用以煮胶易排除杂质。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阿井水“乃济水所注”。沈括的《梦溪笔谈》又说“济水伏流地中”,沿流域开掘的地下水都属同源。阳谷、东阿、平阴三县沿济水故道两岸,都出产道地阿胶也就不足为怪了。

《阿胶》:“因阿井而得名,取阿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古阿井】,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古东阿县)。名贵药品阿胶的著名产地。最早记载见于东汉时的《本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北魏《水经注》称:东阿“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其煮胶,谓之阿胶”;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其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淤浊及逆上之痰也”。唐朝李世民曾派慰迟恭对此井封晋。明天顺七年(1463年)建亭井上,明万历及清康熙间均曾重修。现存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六角石亭、额题“济世专人”四字,两旁石住镣刻楹联,“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亭内石碑篆书“古阿井”三字。古今医药学家定论:“没有阿井水就没有阿胶”。阿城之外只有驴胶而没阿胶就在于此。

 

“胶”在发明之初主要是用于制造弓弩和粘接器物等而非药用。早期的阿胶是以牛皮为主要原料,兼用猪、骡等百兽之皮制成的。
    《周礼·考工记·弓人》曾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珍而博廉。”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
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里注解说,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陶弘景曰:“凡三种,清薄者作画用,厚而清者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不入药用。”明确指出阿胶因产于山东东阿而得名,而所用的皮,不是驴皮,而是牛皮。这种以牛皮制作的阿胶,一直沿用了好几个世纪。
    公元7世纪,在《食疗本草》中始提出以牛皮制作的胶称为“黄明胶”,直到现在,凡用牛皮煎熬制作的黄色胶,仍称黄明胶,其历史根据可能源出于此。
到了唐代,陈藏器谓:“阿井水煎成胶,人间用者多非真也,凡胶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渐次多用驴皮制作。
    至于驴皮胶的名称,始载于8世纪,在《本草拾遗》中即同时记述了阿胶、黄明胶和驴皮胶。《外台秘要》一书亦同时记载了阿胶和黄明胶,可见在唐朝,3种胶的名称是通用的,但主要原料仍以牛皮为主。
    宋元两代所用阿胶既有牛皮胶,又有驴皮胶,还混有少部分杂皮熬制的次品胶。
    到了11世纪的《博济方》中始见“真阿胶”一名。
    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凡造诸胶,白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为下……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李时珍总括了明代阿胶的生产、应用情况,也反映了历史亡阿胶的原料曾经从牛皮趋向驴皮。李时珍将牛皮胶从阿胶中分出,以黄明胶之名另述。
    《本草图经》云:“阿胶以东阿县城北井水煮者为真,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本草纲目》载:阿胶“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謦漆者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增订伪药条辨》指出:“伪品阿胶。用寻常水煮牛皮成胶,并杂他药伪造,色呈明亮,气臭质-浊,不堪入药。”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阿胶。光亮如镜,味甘咸,无皮臭。其真者如是止矣,他说皆亡。”
    《本草》云:“真者质脆易断,假者质软难敲。然以假者置石灰中,则软者亦脆,此又不可知也’
    据此,后世遂将阿胶称为阿胶,傅制胶,阿胶,牛皮胶称为黄明胶,猪皮胶等称为次品杂胶,清代给皇宫送去的”九天贡胶”,就是用上好驴皮熬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给阿胶下的定义,即“本品为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中药学》教材把“驴皮胶”作为阿胶惟一的别名,故其他杂胶成为阿胶的伪品电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药学大辞典》阿胶。“辨伪”条下:“……张隐奄本草崇原辨之最详。!按古法……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之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漂泡数日。取古阿井水,用桑柴火熬三昼夜。去滓滤清,再用银锅金铲,加参、蓍、归、芎、桔、桂、甘草等药汁,再熬至成胶。其色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

 

阿胶储存与保质期

阿胶陈的好还是新的好

 

俗话说:“人参要新,阿胶要陈”,医生在开处方时往往会注明“陈阿胶”。一般认为,新制成的阿胶有火气,储存多年后,火性消解,其药效更好。所以,只要保管妥当,盒装阿胶没有失效期,储存多年,表面光亮,干燥完好,无粘连,这样的阿胶药效好,滋补性更好。陈阿胶外观呈暗色无光泽,而新阿胶则外观光亮。
    2007年前后,从东阿镇传统阿胶制作作坊涂氏怀德堂第五代阿胶传人涂序勇处发现涂氏家族已珍藏近百年的“珍品阿胶”。经鉴定,该阿胶历经百年而功效不散,令人称奇。
  据《中药大辞典》说:“真阿胶烊化后,气清香,有麻油气,汁色黄白色,稠而不粘腻,味甘微咸,其原块在五六十年以内者,苍翠色,质尚坚;五六十年以上者,色转黄而质松脆,更佳。肺痨服之,殊有奇功。”
    现在陈阿胶踪影难觅,因而可购买优质的新阿胶,放置家中等几年后变成陈阿胶时再用。长江以南阿胶主消费地区,民间有家藏“老阿胶”习惯。只要保管得当,陈阿胶就不会变质,不被虫蛀。若像看待西药一样,认为陈阿胶是过期药品,则是对中医中药的不理解。其实阿胶块已经达到了国家药监局规定的药品保质期上限:5年!让国家为了阿胶而修改有关规定是不现实的。
    那么阿胶是如何保存的呢?
    阿胶容易受潮,保存不好,很容易发霉;不耐高温,天气炎热会溶化。按照古代的储藏之法,是在夏季天气湿热时放储于石灰缸内,或者埋入谷糠中密闭贮存,石灰和谷糠吸收湿气,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现代一般家庭可以在大口玻璃瓶的底部,放入少许石灰或其它吸潮剂,如吃完其他食物剩下的食品干燥剂包,用厚纸隔开,然后放入用纸包好的阿胶,盖紧    瓶盖,置于阴凉干燥处即可。长期保存应该在纸包内应衬一层老油纸,每层胶之间也应垫一张老油纸,以防阿胶与纸粘连。如果没有老油纸,可用食品塑料袋代之。放阿胶的容器要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最简单的方式,可将阿胶放入食用包装袋内,扎紧口,然后再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保存。家庭熬制好的阿胶膏等滋补食品也需密封贮藏在冰箱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