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写数与省略尾数

(2010-05-18 11:48:09)
标签:

杂谈

改写数与省略尾数

  改写数与省略尾数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是写数时的两种不同要求,为在学习、应用中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先来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80000=8万(用计数单位作单位,改写数)

  ②200000000=2亿(用计数单位亿作单位,改写数)

  ③668000≈67万(用计数单位作单位,省略尾数)

  ④5083000000≈51亿吨(用计数单位亿作单位,省略尾数,勿丢计量单位名称)

  从举例中容易看出:它们都是把用作计数单位的数变成用亿作计数单位的数.并且按这两种要求写出的数,一目了然,读起来非常方便.

  透过例子更能看出,改写数与省略尾数还有如下主要区别:

  1、目的不同  将一个较大的以为单位的多位数,改写成指定的亿作单位的数,目的是使读写方便.而将一个较大的以为单位的多位数,根据实际需要省去指定的:亿后面的尾数,目的是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2、方法不同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4个或8个)“0”去掉,或者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再在数的后面写上字或亿字.如举例的①②.而把较大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几,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近似数.如举例中的③④

  3、结果不同  由于改写数只是改变了原数的计数单位,没有改变它的大小.即改写成的数是一准确数-----------形变值不变.而省略尾数既改变了原数的计数单位,又改变了它的大小--------或者比原数大,或者比原数小.即省略尾数后的数是原数的近似数-------形变值相近.

  4、关系符号不同  改写后得到的数是准确数,其数的大小没变,所以要用“=”连接;而省略尾数得到的是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使用连接.

  值得注意:改写数或省略尾数时不要忘记写计数单位亿字.

        当多位数后面带有计量单位时,不要丢掉其单位名称.

        改写灵敏或省略尾数后,前面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中有奥妙

  我们在解题时,有时需要求近似值,常常用到“≈”,例如:青菜每千克O92元,买492千克应付多少元?O92×492452644526(元)答:应付4526元.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所以只要保留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舍去千分位上的4

  但是,“≈”并不表示每次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

  如:一堆煤重185吨,平均每次运25吨,一共需运多少次?185÷25748(次)答:一共需运8次.在运送货物时,最后一次所剩的货物无论是多是少,都必须运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即省略的十分位上即使是4或者小于4,都要向前一位进1

  再如:一种圆珠笔25元钱一支,12元钱最多能买几支?12÷25484(支)答:最多能买4支.这里用“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都不恰当,应该将不满买一支的钱数舍去,即省略的十分位上即使是5或者大于5,都要舍去,这就是“去尾法”.

  以上取近似值的几个不同求法告诉我们:学习数学时,要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 

取近似数的三种方法

  1.四舍五入法.

  这是取近似数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

  (1)如果去掉部分的首位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位上加1(称“五入”).例如:用四舍五入法使3256保留一位小数是325633

  (2)如果去掉部分的首位数字小于5,保留部分就不变(称“四舍”)

  例如:用四舍五入法使5384保留整数是53845

  2.进一法.

  这种方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位加上1

  例如:一条口袋能装大豆45千克,要把1000千克大豆装入口袋,共需这样的口袋多少条?

  1000÷452221000÷4522(条)……10(千克)

  这说明1000千克大豆装了22袋后还剩10千克,但这10千克大豆仍需用一条口袋去装,这时取商的近似值要用进一法,就是1000÷4522223(条).

  进一法的特点是:不管要去掉的尾数最高位是几,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3.去尾法.

  这种方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保留部分不变.

  例如:做一件衣服要用布2米,85米布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衣服?

  85÷242.543(件)

  “去尾法”的特点是:不管要去掉的尾数最高位是几,都不需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