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常用中药答问(22)-大黄
(2023-12-15 10:26: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杂记 |
极常用中药答问(22)-大黄
1、问:《本经》上是如何记载大黄的?
答:《神农本草经》上说:”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蕩滌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王德群注释:“大黄是我国特产的重要本草,来自蓼科大黄属植物。大黄属植物全世界共有60种,分布于高寒山区,我国有40种左右,占2/3。作为本草大黄,神农优选产于青藏高原及邻边的叶有裂片、植株高大、花序圆锥状类型,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符合条件而入选,它们可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区。大黄之名,根既大又黄也。大黄应用广泛,功效卓著,能下能破,能蕩能推,能通能调,还能安和五脏。如此多的功效与其自身特点相关:生长高寒空旷的山区,根大而黄,味苦性寒,但气清香,气与味的共同作用起到通上彻下、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有人曾把产于中国青藏高原的本草‘将军’大黄引至欧洲栽培驯化,最后形成当地的一种食用蔬菜。大黄只有在中国青藏高原才能育成‘将军’,而到了其他环境,只能另作他用,此水土有异也。”“大黄是攻下里实的重要药物,因药效峻速,故有‘将军’之号。神农述之大黄,功能有三:攻破瘀血一也;攻下肠胃积滞二也;荡涤痰饮三也。此即推陈致新也。邪实得去,正气自安,故云‘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2、问:《中国药典》怎样论述大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说:“大黄,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之症。”
3、问:医圣张仲景如何使用大黄?
答:仲景用大黄组方共计30首,
常用的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大黄甘草汤,大黄甘遂汤,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大黄硝石汤,大黄虫丸,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汤,茵陈蒿汤,己椒苈黄丸,麻子仁丸,鳖甲煎丸,栀子大黄汤,厚朴大黄汤,厚朴七物汤,桂枝加大黄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从功用分类,约可分为4项。(1)泻下攻积。如三承气汤,均以大黄为主,荡涤胃肠实热内结;麻子仁丸治燥热津亏之便秘,大黄附子汤治寒实内结之便秘,都是用的大黄能泻下攻积作用。(2)活血祛瘀。如下瘀血汤治“腹中有干血著脐下”,抵当汤治“少腹急结如狂”,大黄虫丸治干血痨的“两目黯黑,肌肤甲错”等,都是取大黄“主下瘀血”的效用。(3)泻火凉血。如大黄甘草汤治胃热上冲的“食已即吐”,泻心汤治邪热壅盛的“吐血、衄血”等,正是取大黄之泻火凉血,临床上用大黄治上消化道出血确有卓效。(4)清泻湿热。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用大黄,都是用的大黄能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的功效。有学者总结“张仲景用大黄,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仲景用大黄,最大用6两,最小用1两,一般用4两。凡作攻下,用量较大;若用作泻热,则用量较小;若用作化瘀血,则视病情而定,病情较急时,用量大,病情较缓时,用量小。
4、问:药王李时珍如何论述大黄?
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素问》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是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亦不知分别此义。”
5、问:明代名医张景岳对大黄有何高见?
答:张景岳在《本草正》中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设若逡巡,必误乃事,今人直至必不得已而后用附子,事已无济矣。事无济则反罪之,将附子诚废物乎?嗟夫!人之所以生者,阳气耳,正气耳。人之所以死者,阴气耳,邪气耳。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兵不可久用,故良将用于暂;乱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大黄,味苦,气大寒。气味俱厚,阴中之阴,降也。有毒。其性推陈致新,直走不守,夺土郁壅滞,破积聚坚癥,疗瘟疫阳狂,除斑黄谵语,涤实痰,导瘀血,通水道,退湿热,开燥结,消痈肿,因有峻烈威风,积垢荡之顷刻。欲速者生用,汤泡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鸩相类。”
6、问:医林奇才陈士铎对大黄有何妙解?
答: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说:“大黄,味苦,气大寒,阴中之阴,降也。无毒。入胃与大肠,然有佐使,各经皆达也。其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滾痰涎,破癥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欲其上升,须加酒制;欲其下行,须入芒硝;欲其速驰,生用为佳;欲其平调,熟煎尤妙;欲其少留,用甘草能缓也。此药有勇往直前之迅利,有推坚荡积之神功,真定安奠乱之品,祛邪救死之剂也。但用之必须看症甚清,而后下药甚效,否则,杀人于眉睫也。夫大黄,乃君主之药,故号将军。然而将军无参赞之贤,不剿抚并用,亦勇而不仁。所以,承气汤中,必加人参、当归以助之,其他用大黄者,未有不益之补气、补血之味也。然而,补气之药未可重加,而补血之药断宜大用。盖肠胃燥结,而后瘀滞不行,徒用大黄以祛除,而肠中干涸,无水以通舟楫。大黄虽勇,岂能荡陆地之舟哉?故凡有闭结,必须多用补剂,使之生血以出陈,败瘀以致新也。至于补气之药,似乎可止,不知血必得气而易生,况大黄以祛除,未免损伤肠胃之气。吾先用参芪以补之,气既不伤,且助大黄之力,易于推送,邪去而正又不伤,不必已下之后再去挽回矣。但气药可以少用者,恐过助其气,以固肠胃,则大黄有掣肘之虞。然而虚弱气怯之人,当大黄必用之时,万不可执可用之说,减去参芪,又虞有气脱之虑。总之,补气者,防其气脱;补血者,防其亡阴。要在临症察之,而不便先为悬度之也。或疑邪盛者宜泻,或用大黄至五六钱不泻者,又奈之何?噫!用大黄,又不可拘泥也。邪轻者,少用犹须防其更变;邪重者,多用亦宜豫为图后。总以制之得宜,何忧重用乎?然而少则徐加,多则难以收拾。故邪重者,不妨由少以增多,断不可嫌少而骤多也。
或问大黄用之于承气汤中,少若差错,下喉立亡,何利而用之乎?夫承气汤,乃夺命之药也。不善用之,夺命变为丧命矣,非大黄之过也。且子亦知大黄之功乎?当少腹之硬痛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一用大黄泻之,苦楚之境,忽易为快乐之场,不特腹中安然,而身躯手足疼痛解热冤,其功之大为何如乎?倘用芒硝、厚朴、枳实,而不用大黄,虽亦能逐邪荡硬,然必不能如是之功速而效神也。可疑其无利而不用乎?或疑大黄功多而过亦多,予终不敢信为夺命之药而轻用之也。夫用大黄治至急之症也,缓症可以迟用,而急症断不宜迟。逍遥观望,因循谨慎,而杀人者正多。凡邪入下集,而上焦喘满,中焦痞闷者,断宜速下。倘手按之衮能甚而不可按者,急下无疑
,庶几可以夺命。否则,气逆而死矣。胡可虑其亡阴之过,而不收其救阳之功哉?或曰用大黄误下,往往致不可救,可不顾其亡阴,单收其救阳之功乎?曰:亡阴之祸,用误下之过,非宜下之过也。宜下而不下,与不宜下而下,过正相同。倘虑误下,难于垂援,先预防而用补剂,或投而为佐使,自无误下之愆
。即误下,而亦无难急之祸,亦何至有亡阴之失哉?
或疑大黄,亦斩关夺门之将,何以又不宜用人参?大黄亦何尝不宜人参哉,第古人用人参
于大黄中者绝少。盖用大黄之症,多是下行而不上行。上行之症,邪多裹迁之不定;下行之症,邪有趋散之无忧。用大黄以逐邪,所以止加当归以助其势,而不用人参以防其机也。或疑大黄逐瘀,而气弱之人,往往随下而辄亡,独不可用人参以扶其气乎?曰:吾前言大黄未尝不宜人参者,正言气弱之人也。邪在于大肠之中,结燥屎而作痛,非大黄之猛利,何以迅逐其邪,而兼去其燥屎乎?倘其人为虚弱之人,似宜和解为得。然而邪已下趋大肠,和其中焦,而下焦更为急迫,其痛必甚,势必下之为快。然而下之,而气亦随下而脱也。苟不用人参,以急补其气,则气脱又何救乎?然而与其下之气脱,而后救之以人参,何不先用人参于大黄之中,未下而先防其脱乎?况人参、大黄同用,则人参助大黄以奏功,大黄亦得人参而缓力,但去其燥屎之邪,而不崩其虚弱之气,是两用之而得宜也。或又问人参用于大黄之中,万一补住其邪,而燥屎不得下,不因用人参而误乎?夫大黄走而不守,人参安得而留之乎?况邪又不在上中二焦,而在下焦之大肠。邪在大肠,原宜直下,用大黄者,不过顺以推之,而非逆以提之也。顺推而用人参,又安得变顺而转为逆乎?故人参用之于大黄之中,万无补住其邪之祸者也。或疑虚人不可用攻,古人有先服人参,后服大黄者,可乎?不可乎?此亦权宜之法,而不可为训也。愚意不若人参、大黄同用为佳。先服大黄,恐气脱而不及救;先服人参,恐邪壅而不能攻。惟同用于一时,自然相制相宜,大黄无过攻之虞,而人参无过补之失也。
或问大黄性猛,过于迅速,似乎熟用尚非所宜,何以古人不尚熟而尚生乎?夫大黄过煮,则气味全散,攻毒不勇,攻邪不急,有用而化为无用矣。大黄之妙,全在生用为佳。将群药煎成,再投大黄,略煎一沸即服,功速而效大,正取其迅速之气而用之也。不可畏其猛烈,过煎煮以去其峻利也。”
7、问:还有哪些名医对大黄有高见?
答: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说:“西北之人,土气敦厚,阳气伏藏,重用大黄,能养阴而不破泄;东南之人,土气虚浮,阳气外泄,稍用大黄,即伤脾胃。此五方五土之有不同也。又总察四方之人,凡禀气厚实,积热留中,大黄能养阴而推陈致新,用之可也;若素禀虚寒,虽据证当用大黄,亦宜其人而酌减,此因质禀之有不同也。”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说:“(大黄)能推陈致新以损阳和阴,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有血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药气最盛,故能克而制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说:“(大黄)生用者其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制过者其力已缓,颇难速效。东垣谓治在上者,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未免矫揉造作,用违其长。但久制者,可从小便以导湿热,惟清宁丸能有此功,而寻常之酒制军,非其伦比。近有亦有谓生者走后阴,熟者走前阴,殊不确也。”
8、问:民国名医张锡纯对用大黄有何论述?
答: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 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癥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能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治吐衄,仲景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芩、黄连并用。《本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仲景治血痹虚劳,有大黄(虫庶)虫丸,有百劳丸,方中皆用大黄,是真能深悟推陈致新之旨也。按《金匮》泻心汤,诚为治吐血衄血良方,惟脉象有实热者宜之。若脉象微似有热者,愚恒用大黄三钱,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四五钱。若脉象分毫无热,且心中不觉热者,愚恒用大黄细末、肉桂细末各六七分,用开水送服即愈。凡气味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则软,煎一二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9、问:当代中西医结合学者赵洪钧先生对大黄有何论述?
答:《赵洪钧医学真传
· 方药指迷》说:“大黄,是很常用的泻下药。其泻下原理是,在刺激肠管黏膜促进分泌、抑止吸收的同时,促进肠蠕动。此外,它还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今中药教材说,大黄的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现代研究证实了大黄促进肠蠕动,抑止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的作用。它还有抗感染,利胆,健胃,止血,保肝等作用。用大黄利胆时,要用小剂量,控制到腹泻不超过每日3次。西医曾用大黄作为苦味健胃药,此时更要用小量。它的健胃作用是苦味刺激了口腔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促进消化液分泌。自中医看,可能是消除了较轻的胃火。张景岳很重视大黄。他说……从中足以看出,张景岳是旗帜鲜明的温补派。在这里叙述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大黄是很重要的中药,一定要比较彻底地掌握它。比如,即便很常见的便秘,也很痛苦,甚至危重。这时往往用大黄一味即可解决问题。故要重视大黄。”
10、问:《临证本草》上还有哪些关于大黄的名言警句和临床经验?
答:这方面资料还真很多。(1)治水火烫伤,可以大黄研末,麻油调敷,或以本品配地榆研粉调敷。(2)古代治疗黄疸的百余方中,约1/3的方中有大黄,可见大黄为退黄的主要药物。(3)邹润安说大黄能“斡旋虚实,通和气血”,故凡肺郁血证,虚人用之不禁。(4)大黄虽为泻下药,如用小量,不一定泻下,而有健胃作用。如与枳实、厚朴同用,作用多在胃;如与芒硝同用,作用多在肠;如与桃仁、丹皮同用,则有逐瘀作用;如与玄参、石膏同用,能泻三焦之热。(5)大黄有安和五脏,补虚调气之能。各类虚证常因气血亏虚,脾虚运弱而见消瘦、倦怠纳少、腹胀便秘等症,此时应配大黄治之,寓补于攻,主要技巧在于配伍、炮制和剂量的调整。少量大黄可通腑气,消谷气,安五脏,除腹胀,调气血,常一投大黄,矢气一转,便行腑通,腹胀旋消,诸症悉轻,有立竿见影之效。凡体虚、气虚者,每以大黄配黄芪同用,效果良好,用于气虚体弱之妇科血证患者,其功更笃。(6)凡以呕吐为主症者,不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均可应用大黄。特别适用于饮食入口即吐,药不入腹者。用法:
生大黄、生甘草各1克。水煎片刻或滚烫开水冲泡,药液以1汤匙为宜,不可过多,冷热适度饮之。吐止或缓解后,需辨证用药,以巩固疗效。遇到怕服汤药,每服汤药即吐者,也可用此法,一般服后15~20分钟不吐,再服原汤药就可不吐。(7)用好肉桂3分,去粗皮,研末,先用开水送服一半,1小时后再服另一半;稍停片刻取生大黄5钱,剉为粗末,分3次服,每隔2~4小时服1次。服大黄后片刻,即觉腹鸣,旋即泻下较多污秽稀粪或少量黏液后,腹内即觉轻松。用此法治疗菌痢初起,均获速效。(8)慢性乙肝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3项中1项、2项或全部升高,无论虚实,均可于辨证方药中加入制大黄10~20克,以服后大便泄下如泥如粥,每日2次为佳。即使脾虚便溏,若仅每日1次,仍可加用制大黄,使排便达到每日2次,以促进清热排浊,也常可与车前子配伍,前后分清湿热。当谷丙转氨酶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宜续服含制大黄方药数周。(9)治疗胆绞痛,用生大黄10~20克,木香10克,加开水300毫升浸泡10分钟后,频频饮服,用于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引起的急性上腹刀割样绞痛有效。一般服药30~40分钟后,胆绞痛开始减轻,随着大便的排出,疼痛进一步减轻或消失。(10)治热结下焦,迫血下行的尿血,用一般凉血止血药无效,改用大黄,血尿即止。惟量不宜大,否则易致腹泻,一般以5克为宜。(11)高血压属实热证,见大便秘结者,必须用生大黄,用后大便得通,面红目赤减轻,血压也降。(12)治疗高脂血症,每日口服生大黄粉0.75~1克,分3~4次开水冲服,连服1~2个月,能有效降低过高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标。绝大部分患者服后没有泻下现象,偶见下腹部闷痛,无需处理,便后自行消失。(13)成人老幼无论寒热虚实之急慢性肾炎,均可在辨证方中加入大黄1~5克。实证生用,虚证制用。大黄活血化瘀,具有改善肾血流量之功及降浊之能,能使肾血流量增加,秽浊毒邪外排,从而使肾炎向愈。(14)大黄治疗血证,病初证实体实,宜用10~15克,以尽斩关夺隘之能;若吐衄反复发作或妇女崩漏日久,证虽实而体已虚者,可用3~6克,以缓图奏功。对于齿目鼻耳诸衄,须以酒炒后用,借酒性之上升,驱瘀热以下;治大量吐血、崩漏之证,可以炒用甚至炒炭后用,以减少其快利之性,而发挥其止血之功。大黄止血,用温用凉用之分。温用每配肉桂,适用于寒热错杂之血证,尤多用于50岁以上缠绵难愈的咯血患者,并据证情,掌握两者的用量比例。凉用多配生地,常用治热扰营血夹瘀的各种血证。凡具有出血色紫后鲜红,烦热后潮热,大便干或秘结,及脉数、舌边尖偏红或有瘀斑者,投之辄效。(15)对类风湿关节红肿热痛之实热症,并见血沉快、白细胞增高者,大黄宜与生石膏配伍,一凉血,一清气,相得益彰。大黄泻实热,故于病之初期用之最宜;若病久则宜与扶正之品同用,以期祛邪而不伤正。(16)治口臭,用大黄炒炭为末,加少许冰片刷牙漱口,有效。口臭一般在3~5日内减轻或消失。(17)妇科瘀热证用大黄的适应范围:
瘀热在上,症见倒经,经行头痛,瘀血神志异常;瘀热在中,症见胸乳胀痛有块,烦躁易怒经前为甚;瘀热在下,腹胀坠痛,跳痛拒按,或月经色紫暗不畅,夹有血块,淋漓不净或血膈经闭,带下黄赤秽浊,恶露不下。妇检见两侧附件增厚或有血块,压痛明显,宫颈糜烂等。一般用酒制熟大黄,病初证实用10~15克,病久虚实夹杂用3~8克。慢性盆腔炎亚急性发作属湿热瘀结之证,可用酒制熟大黄10~15克,伍以红藤、败酱草、三棱、川楝子等同用,每日1剂,15
日为1疗程,月经期停服,连续观察治疗2~3个月,疗效较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痛经,一般以酒炒大黄配以红花作为主药。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患者,症见下瘀血块明显,淋漓不尽,可用大黄配以三七,逐瘀如扫,止血如神;下血日久多有虚象,宜伍参芪。傅青主治瘀血崩漏,于活血之中佐大黄,谓“逐瘀如扫,止血如神”,诚为经验之谈。此法虽有时可致血量一时增多,但往往一二剂后崩势立缓,服三四剂时,出血不会再度增多,腹痛缓解或消失,出血明显减少,血色转鲜,说明瘀血已去,即可停用逐瘀药。(18)虚证不忌大黄,只要具备腹胀、便秘、肠中有宿粪者,都可配伍或单用大黄。年老体虚者常服大黄,可以却病延年。始服大黄应从小剂量2~3克开始,再按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剂量,原则以腑通为度。煎法可与诸药同煎,不必后下。长期服大黄者,病情稳定后不宜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否则会发生停药后便秘。
11、问:有哪些关于大黄的专著?
答:我看到的有两本,一本是《大黄研究》,一本是《大黄药学与临床研究》。先说第一本吧。《大黄研究》由焦东海、杜上鉴主编,200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50万字。下面介绍其目录及重要段落。
第一章
大黄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大黄临床应用的历史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有89处应用了大黄,占全书方剂用药的1/4左右。他创立了34首大黄复方,占他所创方剂(323首)的10.5%,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治疗血证、痰饮、解毒、泻火、清热、导滞、攻积及通宣气机等方面。……金元时代的张从正乃是应用“汗吐下”三法的大师,在他所著的《儒门事亲》第12卷中约有167首方剂,而含有大黄的方剂约44首,占26%。……明代张景岳精辟地指出“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
第二节 历代名医应用大黄的概况
一
张仲景 附:含大黄方三十五首及相关条文
二 华佗
三 葛洪
四 孙思邈
五 王焘
六
宋代名著
七
金元时代名医
八
明代名医
九
清代名医
十
近代、现代名医
第三节 古代本草文献对大黄功能的论述
第四节 现代研究大黄的重大学术活动
一
全国第一届大黄学术研讨会概况(从清宫医案记载中可知,皇帝们不仅服用大黄以治病,同时还常用大黄代茶饮作为日常调理的防病健身之品。……江西肖俊逸介绍了近50年来每日坚持服大黄抗衰延年的体会及临床上精心研究大黄的富贵经验。)
二 首届国际大黄学术讨论会概况
三 第二届全国大黄学术研讨会概况
第五节 大黄研究在国外的概况
第二章 大黄的生药、炮制和制剂研究
第一节 大黄名称考解
一 正名与别名
二 文献名
三 正品大黄名
四 非正品大黄名
五 土大黄
第二节 大黄的生长习性、栽培与采集
第三节 大黄的生药学研究
第四节 大黄的炮制研究
第五节 大黄的制剂研究
一 古代大黄制剂概况
二 现代大黄制剂
三 大黄制剂的发展
第三章 大黄的药理与毒理研究
第一节
大黄的药理
一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二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三 活血、止血作用
四 对高脂血症的作用
五 对糖尿病及冠心病的防治作用
六 治疗肥胖症
七 对肾功能的影响
八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九 解热抗炎作用
十 调节免疫作用
十一 抗癌和抗银屑病作用
十二 其他
第四章 大黄的化学研究
第一节 大黄化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大黄的化学成分、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第三节 大黄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化学成分鉴定法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大黄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大黄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研究
第二节
大黄治疗消化溃疡的研究
第三节 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第四节 大黄治疗胆道疾病的研究
第五节 大黄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第六节 大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
第七节 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
第八节 大黄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
第九节 大黄治疗肥胖症的研究
第十节 大黄治疗血证的研究
第十一节 大黄对其他病证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大黄的实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大黄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大黄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第四节 大黄对心血管、血液系统的影响
第五节 大黄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
第六节 大黄减肥作用的药效及机制研究
第七节 大黄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
第八节 大黄对内毒素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12、问:另一本大黄专著是什么情况?
答:另一本大黄专著叫《大黄的药学与临床研究》,由邱颂平编著,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约36万字。下面是其目录:
第一章
本草学研究
一,本草考证
二,性味、归经
三,加工炮制
四,功效及历代医家的论述与争论
五,用法用量
六,使用禁忌
第二章
植物学
一,伪品大黄及易混品的原植物在植物界的分类等级
二,伪品大黄及易混品的原植物名考注及形态特征
三,伪品大黄及易混品的原植物分种检索表
第三章
鉴别
一,性状鉴别
二,经验鉴别
三,显微鉴别
四,理化鉴别
五,生物学鉴别
第四章
GAP研究
一,生物学特征
二,种植技术
三,病虫害防治
四,采收与加工
五,包装、贮存与运输
六,质量标准
七,综合利用
第五章
化学成分
一,蒽醌类
二,双蒽酮类
三,苯丁酮苷类
四,芪苷类
五,萘苷类
六,鞣质及有关化合物
七,其他有机化合物
八,无机物
第六章
质量分析与质量控制
一,大黄质量控制研究概况
二,大黄的质量标准
三,大黄的商品规格
四,大黄的定量分析
第七章
药理研究
一,泻下作用
二,对胃肠的保护作用
三,保肝作用
四,利胆作用
五,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六,对肾脏的影响
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八,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九,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十,抗炎作用
十一,解热作用
十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十三,抗肿瘤作用
十四,促智、抗衰老及抗生育作用
十五,药代动力学
十六,毒副作用
十七,炮制后的药理作用
第八章
常用配伍
一,大黄药对与常用配伍
二,大黄在古代临床中的单方应用
三,含大黄的著名方剂
四,历代古籍中方名含大黄的方剂
第九章
临床应用
一,历代医家临床应用概述
二,临床辨证辨病用药
(一)泻热通便,攻积导滞
(二)清泻湿热,利胆退黄
(三)泻下通便,导湿热下行
(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化瘀止血
(五)泻火解毒,消炎止痛
(六)活血化瘀
(七)其他
第十章
与大黄相关的专利文献简介
前一篇:极常用中药答问(21)-茯苓
后一篇:极常用中药答问(24)-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