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桥顺子
高桥顺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689
  • 关注人气:5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2023-05-02 08:53:52)
标签:

杂谈

分类: 顺子百草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蒿属植物全世界共有300种,中国有186种44变种,京冀晋有34种,《中药大辞典》收载22种入药,本园收录到16种,即:黄花蒿,茵陈蒿,猪毛蒿,艾,野艾蒿,蒙古蒿,大籽蒿,白莲蒿,牛尾蒿,歧茎蒿, 牡蒿,南牡蒿,蒌蒿,白苞蒿,裂叶蒿,线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黄花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黄花蒿,入药叫“青蒿”,摄于广东罗浮山青蒿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黄花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黄花蒿,蒿秆中的虫,入药叫“青蒿虫”,是治疔疮的特效药。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黄花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黄花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茵陈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茵陈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茵陈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茵陈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猪毛蒿,入药当“茵陈蒿”用,两者很难区别,但茵陈蒿给人整体是“茸”的感觉,而猪毛蒿给人是“毛”的感觉。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艾,又称“艾蒿”,自家种的。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艾,中医更多用的是以其叶“灸”治疾病,此即为其艾叶之火。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野艾蒿,其叶片变异很大,关键还是要嗅其味,一股强烈的艾香味是其特点。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野艾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野艾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野艾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野艾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蒙古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蒙古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蒙古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蒙古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蒙古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蒙古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大籽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大籽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大籽蒿,花序大是其特点,故名“大籽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大籽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大籽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莲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莲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莲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莲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莲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莲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莲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牛尾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牛尾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牛尾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歧茎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歧茎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歧茎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歧茎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牡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牡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牡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牡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南牡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南牡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南牡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蒌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蒌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蒌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蒌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苞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苞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白苞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裂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裂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裂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裂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裂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线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线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线叶蒿

顺子分类本草园(70)-蒿属
线叶蒿

      药用分类
      (1)温经逐寒;
      (2)理气止血;
      (3)清热凉血;
      (4)利湿退黄;
      (5)截疟祛蒸;
      (6)活血破瘀。

      漫话别说
      (1)蒿属植物的种数不是太多,但在分类上是一个很复杂的属,《中国植物志》分为2亚属7组63系,四川一个学者分为10类,我觉得还是太多,从中医实用角度来考虑,似乎分4类就行了:一是温经逐寒类,以艾蒿为代表;一是清热祛湿类,以茵陈蒿为代表;一是截疟疾类,只有黄花蒿了,因为其他蒿皆无青蒿素成分;一是活血化瘀类,以奇蒿为代表。 
      (2)艾及艾蒿是本属入药的重要植物,《中国植物志》总结得很好,抄录于下供参考:“本种植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述,称“白蒿”(一部分),历代古本草书记述的‘白蒿’或‘白艾’,其陆生种的大部分植物实际上是包括了本种及其近缘种,如宽叶山蒿 A. stolonif era (Maxim.) Komar、湘赣艾 A. gilvescens Miq.、野艾蒿 A. lavandulaefolia DC.、南艾蒿 A. verlotorum Lamotte,白叶蒿 A. leuco phylla (Turcz. ex Bess.) C. B. Clarke、蒙古蒿 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Nakai、红足蒿 A. rubripes Nakai、五月艾 A. indico Willd.、魁蒿 A. princeps Pamp. 及歧茎蒿 A. igniaria Maxim. 等多种‘复合种’的名称。”“《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 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据本所植物化学分析报道,艾蒿(野生种)与蕲艾(栽培品种)挥发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均含有乙酸乙醋(acetate ester)、1,8-桉叶油素、水合莰烯(camphene hydrote)、樟脑、龙脑(borneol)等,另外艾蒿含蒿酮,而蕲艾含侧柏酮(见《云南植物研究》,7(4): 443-445.1985)。药理分析挥发油对多种霉菌、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平喘、镇咳作用。”“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3)传统的几个蒿属药物大家皆已熟知,唯“菴闾”一物有点扑朔迷离,《中国植物志》说:“古本草书自《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等记述的‘菴闾 ’,其种类颇为混乱,除部分记述的‘菴闾 ’为本种外,《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等还将五月艾A. indica willd.作‘菴闾 ’入药;而《政和本草》则将白苞蒿A. lactiflora Wall.ex DC.称为‘秦州菴闾子’。”王德群先生在《神农本草经图考》中认为“菴闾”应是指“艾实”,《神农本草经》中所说的“白蒿”,也不是指“艾”,而是指“鼠曲草”,本人同意王先生意见。他说:“‘庵闾’,言人之居住环境,神农在此境中选取‘菴闾子’入药。其实后代使用的艾蒿即是神农选的菴闾,它应用广泛,功效显著,菴闾等处多见分布。艾之果实,后人未有专门应用,但观艾之功,与菴闾子已非常相似,如本草文献记载了艾可治疗妇人经行后,余血未尽,腹痛;心腹冷痛;冷痢;湿气两腿作痛;腰膝痛等。艾之果实即神农久已失传之‘菴闾子’,重新启用,使其名正言顺也。《神农本草经》选择菴闾子药用;《黄帝内经》发明了针灸,用菴闾叶作为灸材,又称‘艾灸’,以致后来只知艾灸,不知菴闾子了。曾有人认为神农之‘菴闾’乃蒿属后人称为‘菴闾’的植物,该种分布于东北与山东、河北一带,非神农选经的地区,不仅分布区域不合,功效也不同,两者不是同一味药也。”
      (4)小时候对蒿太熟悉了,可以说天天去割蒿,割黄花蒿以沤有机肥,割野艾蒿以熏蚊,满以为野艾蒿就是一种,整理完蒿属植物,才知大错特错了,小时候割的野艾蒿,最少有三四个植物种,特意查阅了故乡出版的《晋城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一书,才知我小时候割的野艾蒿,最少应包括6种植物,即:野艾蒿,矮蒿,歧茎蒿,辽东蒿,魁蒿,无毛牛尾蒿。真是感性认识有必要提高到理性认识呀!
      (5)原来,总觉得同一属植物入药其功效应差不多,蒿属打破了这种想法,同样是蒿属植物,寒热属性不同,艾蒿类性温能逐寒,茵陈蒿类性寒能清热,南辕北辙;黄花蒿能提炼出青蒿素,是治疟疾的特效药,而其他各种蒿都提不出青蒿素;奇蒿能活血破瘀,其他蒿没有此功效!看来,以“属”来认识植物的功效有缺陷。


      附录集汇:《中药大辞典》上的有关资料,药名后的数字,为《中药大辞典》中的药序号。
      青蒿(黄花蒿的全草)2545:见于《神农本草经》;苦、微辛,寒;入肝、胆经;能清热,解暑,除蒸,截疟;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
      青蒿子(黄花蒿的果实)2565:见于《食疗本草》;“味甘、冷,无毒。”能清热明目,杀虫;治劳热骨蒸、目涩目糊、痢疾、恶疮、疥癣、风疹。
      青蒿根(黄花蒿的根)2566:见于《滇南本草》;主治劳热骨蒸、关节酸痛、便血。
      艾叶(艾的叶)1219:见于《名医别录》;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能温经止血,安胎,逐寒湿,理气血;治吐衄、下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疮疡、疥癣。
      艾实(艾的果实)1220:见于《药性论》;“苦、辛,暖,无毒。”“主明目。”
      苦艾(中亚苦蒿的叶和花枝入药)2588:见于《新疆中草药》;“苦,寒,有毒。”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治关节肿痛、湿疹瘙痒、疖肿疮毒、蛔虫病、食欲不振。
      茵陈蒿(茵陈蒿、猪毛蒿、白莲蒿、莳萝蒿、大莳萝蒿、海州蒿、冷蒿的地上部分入药)3202:见于《神农本草经》;微苦、微辛,微寒;入脾、胃、膀胱经;能清热利湿,退黄;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
      刘寄奴(奇蒿的带花全草入药)1944:见于《雷公炮炙论》;苦、辛,温;入心、肝、脾经;能破血通经,消积,止血消肿;治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食积腹痛、跌打损伤、金疮出血、尿血、痈毒、烫伤。
      牛尾蒿(牛尾蒿、无毛牛尾蒿的全草入药)0866: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苦、微辛,凉;能清热,解毒,凉血,杀虫;治急性热病、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鼻衄、蛲虫病。
      牡蒿(以全草入药)2354:见于《名医别录》;苦、微甘,凉;能清热,凉血,解毒;治夏季感冒、肺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
      南牡蒿(以根或全草入药)3285: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能清热解毒,消食化滞;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脘腹胀闷、毒蛇咬伤。
      鸭脚艾(白苞蒿的全草或根入药)3849:见于《生草药性备要》;辛、微苦,微温;能活血散瘀,理气化湿;治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蒌蒿(以全草入药)4884:见于《食疗本草》;苦、辛,温;能利膈开胃;治食欲不振。
      白蒿(大籽蒿的全草)1426:见于《神农本草经》;苦、微甘,凉;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治肺热咳喘、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痢、淋病、风湿痹痛、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疥癞恶疮。
      白蒿花(大籽蒿的花)1491:见于《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苦,凉;能清热解毒,收涩敛疮;治痈肿疔毒、湿疮、湿疹。
      一枝蒿(岩蒿的全草入药)0007:见于《本草纲目拾遗》;“辛,微温。”能祛风解表,健胃消积,活血解毒;治风寒感冒、食积、跌打瘀肿、毒蛇咬伤、荨麻疹。
      黑沙蒿(以茎叶及花蕾入药)5073:见于《内蒙古中草药》;辛、苦,微温;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治风湿性关节炎、咽喉肿痛、痈肿疮疖。
      臭蒿(以全草入药)3955:见于《中国民族药志》;苦,寒;《藏药标准》:“清热凉血,退黄凉血。”
      菴闾(以全草入药)4321: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辛,苦。”能活血通经,祛湿;治妇女血瘀经闭、跌打瘀肿、风湿痹痛。
      菴闾子(以果实入药)4322:见于《神农本草经》;辛、苦,温;能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治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