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2022-07-06 09:45:04)
标签:

杂谈

分类: 顺子百草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苋属植物全世界共有40种,中国有13种,京冀晋有12种,《中药大辞典》收载有6种入药,本园收录8种,即:苋、尾穗谷、千穗谷、繁穗苋、刺苋、反枝苋、凹头苋、皱果苋。藜属植物全世界共有250种,中国有19种2亚种,京冀晋有11种1亚种,《中药大辞典》收载有5种入药,本园收录8种,即藜、藜麦、刺藜、菊叶香藜、小藜、大叶藜、土荆芥、尖头叶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苋,又名“三色苋”“雁来红”。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苋,叫它“雁来红”,名符其实。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苋,又名“三色苋”,甚宜观赏。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尾穗谷,又名“老枪谷”。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尾穗谷,谷物之一。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尾穗谷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尾穗谷,观赏价值比食用价值应更大。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千穗谷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千穗谷,或者叫“不呈拖尾巴样的尾穗谷”。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繁穗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繁穗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刺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刺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刺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反枝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凹头苋,叶尖为“凹”状。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凹头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凹头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皱果苋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藜,俗称“灰灰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藜,显然是“头”被人踩坏,又长出的。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藜麦,我在花盆种的。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藜麦,已结果了。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藜麦,果实累累,典型的“胞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刺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刺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刺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刺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菊叶香藜,摄于高平市。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菊叶香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菊叶香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菊叶香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小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杂配藜,又名大叶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大叶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大叶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土荆芥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土荆芥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尖头叶藜

顺子分类本草园(18)-苋属与藜属
尖头叶藜


      药用分类
      (1)清热解毒;
      (2)疏风祛湿;
      (3)杀虫止痒;
      (4)健脾通便。


      漫话别说
      (1)苋属与藜属都不是重要的中药原植物来源科属,且不是一个科,单独列一篇总结理由不足,似以不列为妥,但又考虑两属植物都是伴人植物,随处可见,不列又有点不妥,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分册》上发现,新的植物分类系统已将藜属的这些植物划归“苋科”,这就好办了,合两属为一篇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了。
      (2)俗话说“温故知新”,苋属与藜属这些老照片都街丢在一边很多年了,现在重新翻出来,发现很多问题,有的在索引中的位置放错了,有的鉴别错了,甚至在老照片中挖出了新品种,收获大大,甚是高兴,书读多遍才有味,一点不假。
      (3)还发现个规律,苋属植物的鉴别要看果序,所以有尾穗谷、千穗谷、繁穗苋等植物名,藜属植物的鉴别要看叶,所以有大叶藜、小藜、圆头藜、尖头叶藜、菊叶香藜等,还有,鉴别植物要联系其别名,有时很有用处。
      (4)苋属和藜属植物不是主要药用植物,主要是食物和蔬菜,菜有“苋菜”“灰灰菜”,谷有“千穗谷”“藜麦”等,所以药用是次要的,但它们都是伴人植物,不认识是使人遗憾的。


      附录集汇:《中药大辞典》上的有关资料,药名后的数字,为《中药大辞典》中的药序号。
      
      苋属

老枪谷根尾穗苋1652:首见于《湖南药物志》;甘、淡,平;能健脾,消疳;治脾胃虚弱之倦怠乏力、食少、小儿疳积。

苋(茎叶入药)2183: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甘,微寒;入大肠、小肠经;能清热解毒,通利二便;治痢疾、二便不通、蛇虫螫伤,疮毒。

苋根2185:首见于《石药尔雅》;辛,微寒;能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治痢疾、泄泻、痔疮、牙痛、漆疮、阴囊肿痛、跌打损伤、崩漏、帯下。

苋实2184:甘,寒;入肝、大肠、膀胱经;能清肝明目,通利二便;治青盲翳障、视物昏暗、白浊血尿、二便不利。

野苋菜凹头苋或反枝苋的全草及根4452:首见于《滇南本草》;甘,微寒;能清热解毒,利尿;治痢疾、腹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蜂螫伤、小便不利、水肿。

簕苋菜刺苋的全草及根5857:首见于《岭南采药录》;甘,微寒;能凉血止血,清利湿热主,解毒消肿;治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痢疾、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

白苋皱果苋的全草或根入药,不是指植物名的“白苋”1415:首见于《本草经集注》;甘、淡,寒;能清热,利湿,解毒;治痢疾、泄泻、小便赤涩、疮痈、蛇虫咬伤、牙疳。

藜属

藜(藜或灰绿藜的幼嫩全草)5880:首见于《本草拾遗》;甘,平,有小毒;能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治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癣、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虫咬伤。

藜茎5882:《本草纲目》:“藜茎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肉。”

藜实(藜的果实或种子)5883:首见于江西《草药手册》;《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味甘、苦,性寒。有小毒。”“除湿热,利水。”(注:“藜麦”应可代此药。)

大叶藜杂配藜的全草0191:首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能调经止血,解毒消肿;治月经不调、崩漏、吐血、衄血、咯血、尿血、血痢、便血、疮疡肿毒。

灰藋小藜的全草1766;首见于《雷公炮炙论》;苦、甘,平;能疏风清热,解毒去湿,杀虫;治风热感冒、腹泻、痢疾、荨麻疹、疮疡肿毒、疥癣、湿疮、疳疮、白癜风、虫咬伤。

灰藋子1769:首见于《本草拾遗》;能杀三虫。

土荆芥(带果穗全草入药)0161:首见于《生草药性备要》;辛、苦,微温,大毒;能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治 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