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2022-06-25 08:33:13)
标签:

杂谈

分类: 顺子百草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蓼属植物全世界共有250多种,中国约有150种,京冀晋有30种,《中药大辞典》收载有37种入药,本园收录23种,即:何首乌、齿翅蓼、卷茎蓼、木藤蓼、虎杖、萹蓄、杠板归、刺蓼、叉分蓼、西伯利亚蓼、头花蓼、火炭母、尼伯尔蓼、拳参、支柱蓼、抱茎蓼、水蓼、长鬃蓼、酸模叶蓼、荭蓼、蓼蓝、赤胫散、高山蓼。在新版的《中国植物志》中,前4种已独立为“何首乌”属,“虎杖”也独立成“虎杖”属,本园因以《中药大辞典》为基础资料讨论问题,故仍从旧为蓼属。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何首乌,自己盆载。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何首乌,花期。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何首乌根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何首乌根横切面。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何首乌盆景。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虎杖,春天刚长出土,成虎斑手杖状,故名。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虎杖,已长出叶,“杖”之味也不多了。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虎杖,花期。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虎杖,果期。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萹蓄,花很小,放大了看,也很漂亮。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萹蓄,与一般青菜差不多,没什么特色。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杠板归,蓝色果很吸引人。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刺蓼,摄于怀柔大山中。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刺蓼,花期。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刺蓼,花的特写。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叉分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西伯利亚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头花蓼,摄于海口。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头花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火炭母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火炭母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火炭母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火炭母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尼伯尔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拳参,摄于百花山。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拳参,花盆中可栽种。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支柱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抱茎蓼,入药叫“鸡血七”。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抱茎蓼,摄于北京植物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水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长鬃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酸模叶蓼,又叫“斑蓼”,叶上有黑色的斑块。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荭蓼,又叫红蓼,是最有观赏价值的蓼。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荭蓼,摄于百望山公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赤胫散,它为“羽叶蓼”的变种。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赤胫散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蓼蓝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齿翅蓼,因其果实的翅上有“齿”而得名,摄于京东大峡谷。又名“齿翅首乌”。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卷茎蓼,摄于徐辛庄麦田中,又叫“蔓首乌”。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木藤蓼,从字面上易与“木蓼”相混。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木藤蓼,花期相当壮观。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木藤蓼,果期,摄于山西绵山。

顺子分类本草园(16)-蓼属
高山蓼


      药用分类
      (1)清热解毒; 
      (2)祛湿消肿;
      (3)利水通淋;
      (4)活血舒筋;
      (5)杀虫止痒。


      漫话别说
      (1)《中药大辞典》收录蓼属植物37种入药,是所有“属”中收录最多的,一个属能收这么多真是个“奇迹”。本想37种植物入药,可能没有共同点,可事实是否定的。不管说它是补益药也好,说它是清热药也好,说它是利尿药也好,说它是寒性药也好,说它是温性药也好,仔细体会,共同点,就是“清热解毒”。这不是值得深思吗?
      (2)37种药用植物,真正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并不多,只有萹蓄、蓼实、蓝实、马蓼4种而已。说明在古代蓼属植物并不是一种重要药用植物,大部分蓼属植物入药,都是后人的发明和创新。还有,说蓼属植物“辛温”者,也只有蓼实与马蓼,这两个药,都是收载于《神农本草经》,这不是也有点意思吗?至于还有一味“辣蓼”也是说“辛温”,可能与“辣蓼”又是“水蓼”的别名,辣蓼入药,首载于《贵州民间方药集》,误以“辣蓼”为“水蓼”而误会吧?
      (3)牛皮消蓼入药,其功效颇类“白前”,给人突兀之感,是否因牛皮消蓼因其叶如“牛皮消”,而“牛皮消”是“白前”属,这样就误之再误出来“白前”的功效了?
      (4)“小萹蓄”一药,其原植物叫“腋花蓼”,可萹蓄属哪个不是“腋”部生花呢?《中国植物志》叫它“习见蓼”,可它与萹蓄相比,可是难得一见,名不符实。如果要叫“习见蓼”,非“萹蓄”莫属,正如王德群先生在《神农本草经图考》中说:“萹蓄,伴人植物,喜生于村庄附近。”所以,还是将其正名叫“小萹蓄”最妥。


      附录集汇:《中药大辞典》上的有关资料,药名后的数字,为《中药大辞典》中的药序号。

何首乌(块根入药)2367:首见于《日华子》;苦、甘、涩,微温;入肝、心、肾经;能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祛风,解毒;治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陈修园《本草经读》:“ 若谓首乌滋阴补肾,能乌须发,益气血,悦颜色,长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误也。凡物之能滋润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补养者,必气味之和也。试问涩滞如首乌,何以能滋?苦劣如首乌,何以能补?今之医辈,竟奉为补药上品者,盖惑于李时珍《纲目》不寒不燥,功居于地黄之上之说也。”

何首乌叶2368:首见于《本草纲目》;性微苦,平;能解毒散结,杀虫止痒;治疮疡、瘰疬、疥癣。

夜交藤(何首乌的藤茎)3048:首见于《本经逢原》;甘,微苦,平;入心、肝经;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治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本草正义》:“今以治夜少安眠,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苟不知从病源上着想,而惟以此为普通用品,则亦无效。”

胖血藤(牛消蓼的根3570:首见于《贵州民间方药集》;酸、辛,凉,入肺、胃经;能敛肺止咳,行气,化湿;治肺痨咳嗽、痰中带血、百日咳、胃脘胀闷疼痛、风湿痹痛、阴疮久不收口。

虎杖(根茎及根入药)2790:首见于《雷公炮炙论》;苦,微寒;入肝、胆、肺经;能活血祛瘀,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治妇女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跌打损伤、疮疡肿毒、水火烫伤。

扛板归(全草入药)1775:首见于《万病回春》;酸、苦,平;入肺、小肠经;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感冒风热、肺热咳嗽、百日咳、疟疾泻痢、黄疸、臌胀、水肿、淋浊带下、吐血、便血、疔疮痈肿、丹毒、痄腮、乳腺炎、聤耳、喉蛾、瘰疬、痔瘘、鱼口便毒、风火赤眼、跌打肿痛、蛇虫咬伤。

扛板归根1776:首见于《福建民间草药》;酸、苦,平;能解毒消肿;治对口疮、痔疮、肛瘘。

赤胫散(为“赤胫散”或“缺腰叶蓼”的全草)2154:首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苦、微酸、涩平;能清热解毒,活血舒筋;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经闭、痛经、乳痈、疮疖、无名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劳伤腰痛。

火炭母草(地上部分入药)1057:首见于《本草图经》;辛、苦,凉,有毒;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舒筋;治痢疾泄泻、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痈肿、湿疹、中耳炎、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

火炭母草根1061:首见于《重庆草药》;辛、甘,平;能补益脾肾,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体虚乏力、耳鸣耳聋、头目眩晕、白带、乳痈、肺痈、跌打损伤。(“补”在何处?)

萹蓄(全草入药)4903: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苦,微寒;入膀胱、大肠经;能利水通淋,杀虫止痒;治淋证、黄疸、带下、泻痢、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妇女阴蚀、皮肤湿疮、疥癣、痔疾。

小萹蓄腋花蓼的全草0518:首见于《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苦,凉;能利尿通淋,化湿杀虫;治热淋、石淋、水肿、黄疸、痢疾、恶疮疥癣、外阴湿痒、蛔虫病。

拳参(“拳参”或“耳叶蓼”的根茎)4037:首见于《本草图经》;苦,微寒,有小毒;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治肺热咳嗽、热病惊痫、赤痢、热泻、吐血、衄血、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水蓼(地上部分入药)1096:首见于《新修本草》;辛、苦 ,平;入脾、胃、大肠经;能行滞化湿,散瘀止血,祛风止痒,解毒;治湿滞内阻、脘闷腹痛、泄泻、痢疾、小儿疳疾、崩漏、血滞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便血、外伤出血、皮肤瘙痒、湿疹、风疹、足癣、痈肿、毒蛇咬伤。

蓼实(水蓼的果实)5473: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辛,温;能化湿利水,散结解毒;治吐泻腹痛、水肿、小便不利、癥积痞胀、痈肿疮疡、瘰疬。

辣蓼辣蓼的全草2101:首见于《贵州民间方药集》;《全国中草药汇编》:“辛,温。”“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主治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

(荭蓼的茎叶3306:首见于《名医别录》;辛、平,有小毒;入肝、脾经;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吐泻转筋、水肿、脚气、痈疮疔疖、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跌打损伤、疟疾。

荭草花3307:首见于《本草纲目》;辛,性温;能行气活血,消积,止痛;治头痛、心胃气痛、腹中痞积、痢疾、小儿疳积、横痃。

水红花子1165:首见于《滇南本草》;咸、微寒;入肝、脾经;能活血消积,清热利湿;治癥积、水臌、胃痛、腹胀、消渴、目赤、疮肿、瘰疬。

荭草根3308:首见于《本草图经》;辛,凉,有毒;能清热解毒,除湿通络,生肌敛疮;治痢疾、肠炎、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荨麻疹、疮痈肿痛或久溃不敛。

廊茵刺蓼的全草4711:首见于《湖南药物志》;苦、酸、微辛,平;能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散瘀消肿;治痈疮疔疖、毒蛇咬伤、湿疹、黄水疮、带状疱疹、跌打损伤、内痔外痔。

酸模叶蓼的全草)2980:首见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辛、苦,平;能解毒,除湿,活血;治疮疡、瘰疬、腹泻、痢疾、疳积、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湿疹。

猫儿眼睛尼伯尔蓼的全草4681:首见于《四川常用中草药》;苦,寒;能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治咽喉肿痛、目赤、牙龈肿痛、赤白痢疾、风湿痹痛。

西伯利亚蓼(根茎入药)1741:首见于《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微辛、苦,微寒;能疏风清热,利水消肿;治目赤肿痛、皮肤瘙痒、水肿、臌胀。

鸡血七中华抱茎蓼的根茎2486:首见于《陕西中草药》;酸、苦、平,有毒;能行气活血,止血生肌,清热解毒;治胃脘痛、痛经、崩漏、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泄泻、痢疾。

蝎子七圆穗蓼、珠芽蓼、太白蓼的根茎5685:首见于《陕西中草药》;苦、涩,凉;入脾、胃、大肠经;能清热解毒,止血活血;治咽喉肿痛、乳蛾、痈疮肿毒、湿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吐血、衄血、崩漏、肠风下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腰痛、关节疼痛。

石莽草头花蓼的全草1277:首见于《广西中药志》;苦、辛,凉;能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治痢疾、热淋、血淋、石淋、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酸不溜叉分蓼的全草5497:首见于《内蒙古中草药》;言:“酸、苦、涩,凉。”“清热,消积,散瘿,止泻。主治大小肠积热、瘿瘤、热泻腹痛。”

(蓼蓝的果实,不是“蓼实”5215: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甘、苦,寒;入肝经;能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高热、吐衄、发斑、咽喉肿痛、疖肿、无名肿毒、疳蚀疮、蜂虫螫伤。

青黛蓼蓝等多科属植物的叶所制成的粉末或团块染料2548:首见于《药性论》;咸,寒;入肝、肺、胃经;能清热,凉血,解毒;治温毒斑疹、吐血、衄血、咯血、小儿惊痫、肝火犯肺咳嗽、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疮肿、蛇虫咬伤。

蓼大青叶(蓼蓝的茎叶)5474:首见于《中药材品种论述》;苦,寒;入心、胃经;能清热解毒,凉血解毒;治温病发热、发癍发疹、吐血衄血、喉肿、热痢、黄疸、丹毒、痄腮、口疮、痈肿。

蓝靛(制造青黛时之沉淀物)5218:首见于《本草纲目》;辛、苦,寒,无毒;入心、肺经;能清热解毒;治时行热毒、疔疮痈肿、丹毒、疳蚀、天疱疮。

毛蓼(全草入药)0903:首见于《本草拾遗》;辛,温;能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活血,透疹;治外感发热、喉蛾、久疟、痢疾、泄泻、痈肿、疽、瘘、瘰疬溃破不敛、蛇虫咬伤、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麻疹不透。(清热药性温?)

猪蓼子草节蓼和绒毛钟花蓼的全草4668:首见于《分类草药性》;能解毒,活血,消肿;治疮肿、阴疽、瘰疬、跌打损伤。

红药子毛脉蓼的块根2085:首见于《本草图经》;苦、微涩,凉;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多种出血、跌打损伤、崩漏、风湿痹痛、热毒疮疡、烫伤。

伴蛇莲革叶蓼的根茎2370:首见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苦,寒;能清热解毒;治湿热痢疾、腹泻、痈肿、痔疮、牙龈肿痛、口糜、汤火伤、毒蛇咬伤。

辣蓼草柳叶蓼的全草5578:首见于《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福建药物志》:“辛,温。”“除湿健脾,利水豁痰。主治肠炎、痢疾、中暑腹痛、疟疾、小儿疳积。”

白辣蓼长鬃蓼的全草1495:首见于《湖南药物志》;辛,温;入肝、胃经;能解毒,除湿;治肠炎、菌痢、无名肿毒、瘰疬、毒蛇咬伤、风湿痹痛。

马蓼桃叶蓼的全草0596: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辛,温,无毒;能发汗除湿,消食,杀虫;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伤食泄泻、肠道寄生虫病。

雀翘箭叶蓼的全草4418:首见于《名医别录》;苦、辛,平;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痛、疮痈疖肿、痢疾、毒蛇咬伤。

红三七支柱蓼的根茎2059:首见于《陕西中草药》;苦、涩,凉;能散瘀,止血,行气,除湿;治跌打伤痛、外伤出血、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湿热下痢。

草血竭(根茎入药)3184:首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苦、辛,寒;能散瘀止血,下气消积,解毒,利湿;治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吐血、咯血、衄血、经闭、崩漏、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停滞、痢疾、肠炎、水肿、疮毒、蛇咬伤、烫火伤。

蚕茧草(全草入药)3693:首见于《本草拾遗》;辛,温;能解毒透疹,散寒止痛;治疮疡肿痛、诸虫咬伤、泄泻、痢疾、腰膝寒痛、麻疹透发不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