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2022-05-30 08:4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顺子百草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桑属植物,全世界共有16种,中国有11种,京冀晋有4种1变种,《中药大辞典》收录1种入药。本园收录4种,即桑、鸡桑、长穗桑和蒙桑。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古桑,摄于承德避暑山庄。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古桑,摄于颐和园。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嫩桑叶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霜桑叶,又叫“铁扇子”。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鸡桑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古鸡桑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长穗桑,摄于台湾省台中市。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蒙桑,这种裂叶的蒙桑,与裂叶桑极似,但裂叶桑的桑果在3厘米以上,生于贵州。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蒙桑

顺子分类本草园(12)-桑属
桑花,生在古桑树的苔藓,不是指桑树开的花。


      药用分类
      (1)清肺润燥;
      (2)利水消肿;
      (3)疏散风热;
      (4)清肝定惊;
      (5)泻金平喘;
      (6)祛湿通络;
      (7)生津润肠。


      漫话别说
      (1)我国有桑11种,《中药大辞典》上只收桑一种,有点不合理。桑叶养蚕有讲究,难道用桑柴灰也必须是桑,而蒙桑、鸡桑、华桑都不可吗?用桑椹子,或许用长穗桑更好吧?《中药大辞典》在“基原”的“桑”后加个“等”字就更严谨了。
      (2)桑树全身都是宝,主要用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其功效各有不同,难道没有共同之处吗?是否应“同中有异”才妥,或者共同疗效之下有侧重较好。共同点在哪?“清肺润燥,利水消肿”也。
      (3)有些带“桑”字的药,实际上不是桑树本身之物,如“桑耳”,是指桑树上生的木耳;“桑黄”,是指桑树上长的木层孔菌;“桑花”,是指桑树上生的苔藓;“桑寄生”,是另一种植物,以半寄生在桑树上为上品;“桑蠹”,是桑天牛的幼虫;“桑螵蛸”,是指螳螂的卵鞘。注意分别。


       附录集汇:《中药大辞典》上的有关资料,药名后的数字,为《中药大辞典》中的药序号。
      桑叶4151:苦、甘,寒;入肝、肺经;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桑叶汁4161:苦,微寒;入肝经;能清肝明目,消肿解毒;治目赤肿痛、痈疖、瘿瘤、金疮、蜈蚣咬伤。
      桑叶露4162:气微香,味淡。《药贴》:“治目疾红筋,去风清热。”
      桑枝4155:苦,平;入肝经;能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桑瘿4159:《百草镜》:“去风痹诸湿。浸酒用,治胃痛。”《岭南采药录》:“治老年鹤膝风:桑树上结累一块,以陈米醋磨服,取泻,甚效。泻后,急服补中益气汤。”
      桑沥4154:甘、凉;入肝经;能祛风止痉,清热解毒;治破伤风、皮肤疮疥。
      桑皮汁4164:苦,微寒;能清热解毒,止血;治口舌生疮、外伤出血、蛇虫咬伤。
      桑根4157:微苦,寒;入肝经;能清热定惊,祛风通络;治惊痫、目赤、牙痛、筋骨疼痛。
      桑白皮4163:甘、辛,寒;入肺、脾经;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肺热或水饮停肺的胸满喘咳、咳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理虚元鉴》:“桑白皮,清而甘者也。清能泻肝火之有余,甘能补肺气之不足。且其性润中有燥,为三焦逐水之妙剂。故上部得之清火而滋阴,中部得之利湿而益土,下部得之逐水而散肿。凡虚劳症中,最忌喘、肿二候,金逆被火所逼,高而不下则为喘;土卑为水所侮,陷而失堤则为肿。喘者,为天不下济于地;肿者,为地不上交于天。故上喘下肿,天崩地陷之象也。是症也,惟桑皮可以调之。以其降气也,故能清火气于上焦;以其折水也,故能奠土德于下位。奈何前人不察,以为性不纯良,用之当戒。不知物性有全身上下纯粹无疵者,惟桑之与莲,乃谓其性不纯良,有是理乎?”
      桑椹子4167:甘、酸,寒;入肝、肾经;能滋阴养血,生津,润肠;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耳鸣、须发早白、失眠、消渴、腰酸、肠燥便秘、秃疮。
      桑椹酒4168:能补益肝肾,治肾虚水肿、耳鸣耳聋。
      桑柴灰4165:辛,寒;能利水,止血,蚀恶肉;治水肿、金疮、面上痣疵、疣赘。
      桑霜4160:能散积消肿,治噎食积块、痈疽、疔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