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内经》:四气调神大论(2)

(2014-12-07 07:38:31)
标签:

四气调神

四季

五季

治未病

年节律

分类: 我读《内经》

 

二,四气调神大论

 

[解题]

    四气者,四季之寒热也。这里的“气”,与中药“气味”的“气”是同义。调神者,调节精神也。即文中的“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

 

[经典句子]

   1、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无厌于日使志勿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2、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3、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按语]

    1、一般将本篇分为以下9个自然段,反复读之,我认为这9个自然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原文,一类是注释文字,其中第1-3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是原文,其它自然段都是注释文字。原文要重点学,其他能看懂就行了。

    2、本篇主要讲了人怎样与自然相适应的问题,重点在“调神”,其他的如“广步于庭,被发缓形”等等,都是具体方法,旁枝末节,不一定要照搬。“调神”之重要,最近张超中先生出版了一本《<黄帝内经>的原创之思》,读后很有启发。董光壁先生评该书曰:“《黄帝内经》这部中医学经典,要真正读懂它甚为不易,或许就没有谁真正读懂了它。超中通过潜心研究发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之学,而是包含有‘特殊的神秘经验’的理论体系。其神秘经验集中体现在‘神’的概念中,但它不是宗教意义的神,而是主宰生命的枢轴。”正与《四气调神大论》宗旨相合。

    3、本篇是讲“四气”,就是四季的寒热温凉,但这不是《内经》的全部,《内经》中还讲“五季”(四季加长夏),还讲“六季”(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内经》之所以这么讲,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客观基础。四季,主要是指中原地带,春夏秋冬分明;而南方长夏无冬,就适宜“五季”了,所以在四季以外,又加了个“长夏”;六季,又叫六气,最适宜于云贵高原,整年不冷不热,气候变化平稳,这一点是从我研究“中国五百年的异常气候”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中得出来的。所以,“四气调神”只适用于中原气候类型的地区;南方广州一带,就要讲“五气调神”了;到了云贵,又要讲“六气调神”了;如果继续推衍,到了南极圈、北极圈地区,又应该叫“二气调神”了,所谓二气,就是阴和阳呗,真有意思,自然而然回到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4、所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就是讲的“年节律”,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人生长在地球上,其生理反映也自然就有了年节律。《上古天真论》讲人的生殖节律,六七十年一个周期;《四气调神大论》讲年节律,一岁为一个周期。

    5、我学习《内经》,是先做加法,后做减法。所谓加法,就是通过阅读各种注释,把《内经》原文的意思搞明白,然后再做减法,“大道至简”吗,把最重要的句子找出来,其他都舍去。所以我认为的“注释”性文字,都属于“舍”的范围,本篇第9自然段,本应在“经典句子”中舍之,但犹豫再三,还是保留了,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中医“治未病”思想,而且体现了“四气调神”是属于“养生”的范畴,点睛之笔,“舍不得”呀!

 

附: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异木棉
后一篇:187、茴茴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