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仲景故里纪行

(2010-07-30 12:20:01)
标签:

南阳

仲景祠

杂谈

分类: 名医故居

 

  CIMG2069  CIMG2077  CIMG2087

  南阳,是中原大地的一颗明珠,汉江的主要支流白河横贯该市。在白河的北岸,有古今闻名的诸葛亮故居——卧龙岗诸葛草庐,还有医之圣张仲景的故里,名为“医圣祠”。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路北。

  2007年2月4日,趁在南阳考查图书市场之便,特意去拜谒医圣祠。一到医圣祠街,远远就看到了医圣祠前的一对仿汉子母阙,庄严肃穆,矗立在10级汉白玉台阶之上,望之顿生敬仰之情。待到近前,只见在汉阙之间,大门之上高悬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医圣祠”横匾,一下给人到了医界圣地的感觉。祠庙座北朝南,门前一对汉阙东西相向而立。

  紧靠西汉阙的旁边是清光绪庚子年傅凤扬立的“医圣张仲景故里”石碑,以及南阳人民政府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仲景墓及祠”标志碑。

  进得祠庙门,在门厅中,是一屏石质照壁,上刻陕西名医黄竹斋先生所撰《医圣张仲景传》,两边配有任应秋先生的一付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照壁后面,中间刻的是《伤寒杂病论序》,两边配有岳美中先生的一付对联,上联是“法崇仲景圣思常沛”;下联是“医学长沙自有真”。

  医圣祠的第一进院是“医圣林”,中间是高大的张仲景塑像,周围是十大名医塑像,分别是岐伯、扁鹊、华佗、医和、王叔和、李时珍、葛洪、皇甫谧、孙思貌和成无己。东西长廊各有30间,附有东北角亭和西北角亭各一座。东长廊中有石刻张仲景组画54幅和历代名医评赞题咏。东北角亭又名“百寿亭”,亭中刻有几十个不同写法的“寿”字。西长廊内,刻有岐伯、扁鹊、医和等历代名医画像112幅和相关的名医赞辞。西北角亭为伏羲、神农和黄帝的三皇石刻像,在三皇石刻像上面刻有“医圣林”三个大字。医圣林的设计颇有深义,既体现了医学家的群体形象,又突出了张仲景在其中的医圣地位。

  在张仲景的塑像后面,是一座双层的六角碑亭,亭内立有原卫生部长李德全的题辞碑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谭震林的题辞碑。

  转过碑亭,就到了祠庙山门,山门的门匾为全国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医圣祠”三字。(图8)进得山门,肃穆的仲景墓和拜殿就呈现在了眼前。

  拜殿内楹联多付。第一付为南阳市书法协会秘书长张涧苇所撰,上联为“启法程,立宗鉴,直取天地真意”;下联为“救民瘼,济苍生,正是大医本心”。进得拜殿,正中是医圣张仲景的墓碑,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墓碑上方,高悬“万世医宗”四个大字的横匾,墓碑两旁,是原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吕炳奎司长所撰对联,上联是“勤求古训,探素索灵,创辨证论治之基础”;下联是“博采众方,阐幽发微,立六经传变之准绳。”

  墓碑后面,就是墓亭了。墓成金字塔形,四角是四个羊头,羊头已被人摸得铮亮闪光。说起羊头,还是很有来历的。山西省高平县的神农炎帝陵,就是位于羊头山上,炎帝陵碑的碑座就是一个南向的羊头,说明医药、炎帝与羊头崇拜在汉以前是有密切关系的,不过现代人已不完全清楚其渊源,只是通过摸羊头寄希望于消灾去病罢了。

  墓的后面,就是大殿,大殿的前面是过殿,过殿大门两边的对联是:“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大殿大门两边的对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在大殿的门前,西面有一棵古柯树,此种树在中原大地甚为少见,能在医圣祠落户,也算一种奇迹。古柯树下,是一药葫芦雕塑,葫芦中在不停地往外流着“圣水”。进得大殿,是三尊塑像,中间是张仲景,东边是王叔和,西边是孙思貌。大殿的墙壁上,抄写有《伤寒杂病论》原文。

  在大殿的东西两厢,是二列偏殿。东偏殿是“仁术馆”“广济馆”,馆内是“中国医药史图片展”。西偏殿是“行方斋”和“智圆斋”,行方斋中是“张仲景坐堂行医塑像”展,智圆斋中是“张赞臣医史文物展”。张赞臣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民国年间,作为中央国医馆99位董事之一,发起倡修医圣祠的义举。1992年,将自己珍藏的医籍医刊2200余册,医药文物计81种122件捐献医圣祠。南阳市政府为表彰张赞臣先生对医圣祠的特殊贡献,特聘张赞臣先生为张仲景医史文献馆馆长。

  在东偏殿的东南角,是“春台亭”,在西偏殿的西南角,是“秋风阁”。春台亭是医圣祠中唯一登高望远之处,沿台阶攀登,是人们每年踏春的好去处。时值腊冬,虽无春景,但春台亭南墙边的一丛腊梅,却散发出阵阵幽香,难怪一进祠庙门就有一股清香袭鼻,使人心脾清爽,原还以为是人们拜香所致,哪知香源竟在此处。东偏殿东南角的春台亭与西偏殿西南角的秋风阁相对而立,取其中“春”“秋”两字,暗喻《伤寒杂病论》为医界“春秋”之意。

  穿过秋风阁,就到了医圣祠的西院。正对阁口,是医圣井。医圣井的北面,是荷花池。荷花池旁边,是一座仿古小楼,为张仲景医史文献馆的办公处。

  医圣井虽不显眼,但它却是医圣祠的创建源头。先看《灵应碑》的原文。“余自总角业儒以来,初不知仲景先生为何许人。偶于本年四月初,病伤寒濒危,几不知有人间世矣。至十二日午夜,忽有神人黄衣金冠,以手抚予,百节俱活。予问生我者为谁?神言我南阳张仲景也,曾守长沙。我之生子千古奇事,我亦有千古憾事,子盍为我释之。南阳府治东约四里许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冢。岁久湮没,荡为平地,将穿井于其上,封之在子。言毕神乃不见,予亦复苏。于是不远千里,跋涉而来。至城东仁济桥西,果有圣祖庙。十大名医中塑有仲景先生像,衣冠须眉与予梦魂所观者宛然。守庙道士言壁上有姓名,挥尘视之果仲景也。至冢则杳然。访之医家者流,咸云张仲景著有伤寒诸书,称医中亚圣,汉长沙太守,实南阳人。询之父老,亦云庙后原有古冢碑记,为指挥郭云督修唐府时烧灰焚毁,随无所考。历年既久,无徵不信,力不能得此一穴地。备志厥事以书予心,若夫稽其步数详考而封之请,以俟此邦之善士云。时崇祯元年戊辰季秋谷旦兰阳廪生冯应鳌记。”以上记述了清人冯应鳌于1628年(崇祯元年戊辰)在南阳考查张仲景墓的史实。文中所说的“郭云”,系明初洪武年间人。所言“力不能得此一穴地”的具体事情经过,在《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祠墓碑记》的“附记”中做了详细交待。云:“戊辰菊月,鳌之来兹土地。果得先生之庙,观先生之像若先生之墓。则千载之余,陵谷沧桑鞠为园蔬矣。问其地主则为祝姓以贡士为县丞者。鳌欲求尺寸之地,偿其值而闲之,不封不树,止存其迹。祝怒而叱之曰:子稚且狂,何妄诞乃尔?以数百里外之人言数百年前事,欲以无稽之言坏人四十亩园圃。世有买绫锦而剪其中之尺寸者乎?欲买则全买之,不然知果真,即指其地掘之,果有踪迹愿捐其地,如无踪迹子当有以自处。鳌笑而应之曰:鬼神之事若有若无,危笃之言如幻如梦,旁观之人将信将疑。且某之至地封古人之冢乎?掘之若无,鳌诚妄且诞矣,掘之若有,愈不忍也。知其意之坚,畏其言之厉,不得已乃立卷石记其事而去。去后一二年间,闻有恶其不便而碎其石者,所仅存者步数耳!又一二年间,果穿井于其今墓之西数步内,井方成而旋毁,且压浚井者于其下,掘之终日而出,其人犹无恙也。乃移井于今墓之所穿之丈余,得石碣,果先生墓也。不若不洞,幽深不测,如闻风吼,且步数悉与鳌言不爽,惧而封之,一时传为异事。”文中所说之“井”,即今医圣井。所得“石碣”,即今祠内所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碑座后有“咸和五年”四字(公元330年)。

  出医圣祠,深感是做了一次医圣文化的洗礼,争取以后每年来拜谒一次医圣祠。临出祠门,购买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医圣张仲景与医圣祠文化》一套。该书分上下册,上册分“医圣祠匾联碑刻注释”“张仲景祠墓沿革概况”和“医圣祠签方注释”三章,下册分“医圣祠艺术鉴赏”“张仲景评传”和“《伤寒杂病论》及其研究流派”三章。回到下榻处——南阳国际饭店,已是华灯高照,倚着床头开始品读《医圣张仲景与医圣祠文化》,等于再拜谒一次医圣祠。

  CIMG2088  CIMG2099  CIMG21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