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MRandson
MRandso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25
  • 关注人气:4,0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款与房产

(2011-10-08 17:23:59)
标签:

财经杂谈

财经

在某种意义上,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由存款真实利息收入与房(地)租长期收益对比所决定的。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国际货币五大功能。随着真实利率的下降,货币作为财富贮藏手段的功能逐渐下降。当真实利率为负利率时,货币失去贮藏手段的功能。其他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如房地产)将逐步取而代之。

 

随着利率的下降,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在零利率的条件下,资产价格是无穷的。

 

在正利率的条件下,资产价格与利率水平负相关。比如,一套住宅(地产)每月产生1500元的租金,那么这套房(地)产每年可以产生18000元的租金。这时,如果年利率的水平是1.8%的话,这套房(地)产的价格就应该是100万元。因为100万元存款每年也同样产生18000元的租金。如果利率上升到3.6%的话,只要50万元就能产生同样的利息。相比之下,再用100万元购买这套房(地)产就是不合算的了。于是,这套住宅(地)产的价格也会下降到50万元。反之,如果利率水平下降到0.9%的话,这套住宅(地产)的价格也就会上涨到200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利率水平说的是真实利率,也就是银行名义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或者说,银行名义利率减去实际CPI。名义利率也许很高,但是实际CPI可能更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银行利率是多少,就简单地说真实利率是多少。此外,实际CPI是很难具体测量的一个数值,可能因为商品选择、权重等方面有所侧重,导致计算结果相差悬殊。所以,这个数字究竟是多少,往往只能凭借大家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为了计算方便,往往选择公布的CPI。

 

以名义利率为5%,CPI为3.2%为例,100万的房(地产)产,可以产生18000的年租金,100万的存款,可以产生50000的利息,减去通货膨胀获得18000的纯收益。名义利率必须减去通货膨胀对本金的损失,在这个例子里面就是32000元。某些人说,租房(地产)比买房(地产)合算,这是没有考虑到存款本金的损失。如果减去本金的损失,就会发现租房(地产)未必比买房(地产)合算。

 

随着通胀的扩大,两者的收益将不断拉大。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的话,那么租房(地产)比买房(地产)就更不合算。100万的房(地产)产,今年可以产生18000的年租金,明年可以产生21600的年租金。相比之下,100万存款,今年可以产生50000元的利息,减去通货膨胀获得18000元的收益,明年也可以产生50000元的利息,减去通货膨胀获得9000元的收益。如果以复利计算,即买房(地产)的人继续买房(地)产存款的人继续存款,那么两者收益的差距将更大。

 

如果大家预期到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的话,房(地产)价会高于这个比例关系。如果大家预测到明年的通胀会高于今年的水平,那么必然更倾向于购买房(地产)产。这套房(地产)子能产生18000元的租金,今年名义利率为5%,CPI为3.2%,实际利率为1.8%的话,那么这套房(地)产价价格100万,如果明年的名义利率不变,CPI上涨到4.1%,实际利率就会下降到0.9%,如果房(地)租不变的话,这套房(地)产的价格就应该上涨到200万。如果大家都预期到今年价格为100万的房产,明年价格将为200万的话,此时的房产价格必然开始上涨,最终达到介于100万至200万之间的某一个均衡价格。

 

如果考虑的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极可能导致房(地)租上升的话,这套房(地)产子的价格必然进一步上升。比如,如果房(地)产租上涨到每月1800元,每年房(地)租上涨到21600,那么这套房(地)产的价格就会上涨到240万。今年价格100万的房(地)产,明年价格240万,年名义利润率140%,天下哪有这样轻松的买卖?如果有,投资者必然趋之若鹜。所以,只要能买得起的人,必然会踊跃购买。一般情况下,投资实业的年利润远远不会达到这样的水平。于是,关闭实业投资房(地)产也就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CPI上涨,如果名义利率不变的话,那么真实利率必将不断趋向于零,房(地)产价格必然不断迅猛上涨,最终趋向无穷。如果CPI和利率相等,那么拥有房(地)产的人每年的租金将是纯收益,而存款将不带来任何收益。存款的利息仅仅保证存款不缩水而已。无论有多少存款,都不能带来任何收益。

 

进一步考虑,如果真实利率为负利率的话,那么存款就是不断缩水的,而房(地)产则可以永远产生正的收益。很显然,这时房(地)产相对存款就有永远绝对的优势。于是,在理论上,如果从长期收益的角度考虑,便不会有任何资产和现金交易的行为。因为,谁都清楚获得存款最终会越来越少,而房(地)产永远是房(地)产。

 

很显然,此时的房(地)产不会无价,因为市场中流动的货币总量虽然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增加,但是也不会是无限的。这时的交易价格,受制于市场能提供的货币的上限和供交易的房(地)产总量。随着房地产市场中货币流量的不断增加,房(地产)产价格必然不断上涨。不仅如此,一套住宅成交价格的上涨,必然刺激其他所有类似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此时,不论住宅价格如何上涨,都不会触及我们前面提到的由利率收益导致的价格上限。

 

这时,房地产市场成为货币蓄水池。物价上涨速度超过利率,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物价。

 

但是,这种财富迅速暴增的过程很难持久。

 

在前面分析中,我们首先假定房东每个月都能收到房租,其次假定货币是唯一有效的流通手段,再次我们假定货币流通是封闭的不存在任何外流。但是,随着房产价格的暴涨和通货膨胀的加剧,我们会发现这三点都是不可靠的。

 

首先,地租的来源是土地上生活的人的贡赋。负利率条件下,实体经营者的收益必须减去物价上涨的部分,而房地产投机者的收益则迅速增加。于是,当房地产价格迅猛增长的时候,必然有大批实业经营者退出实体经营,转而投资地产。于是,大家都去炒房炒地,没有人搞实业,那么都想收房租,谁来交房租呢?所以,实体产业不断凋敝,必然影响地租收益。

 

其次,短期看房产(地产)可以吸引一部分货币,使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总量不至于太高。不过,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最终必将毁灭货币。随着货币数量不断增加,当房产的价格真正趋向无穷的时候,也是货币将被毁灭的时候。如果抛售掉一两处房产,就能垄断某一个地区的某种生活必须品(比如,煤、油、米等物资)的时候,货币离开房产进入实物流通就是必然。这时,外溢的货币必然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大家抛弃货币回到实物交易的易货贸易时代。

 

再次,为了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国家可能使货币政策转向正利率,这时必然面临房地产价格暴跌。如果国家继续坚持负利率政策,一部分房产所有人则可能套现本国房产,转而投资其他国家。随着本国货币资本外流,同样会造成楼市崩溃的结果。

 

当真实利率不断上升的时候,就是房价开始下跌的时候。当真实利率是0.9%的时候,这套房(地)产的价格是200万元,当真实利率上升到1.8%的时候,这套房(地)产的价格就会跌落到100万元。如果真实利率上升到3.6%,那么这套房产就只能卖50万元了。在前面的例子中,正利率情况下,名义利率5%,CPI为3.2%,真实利率为1.8%,房产价格为100万元;如果CPI上升到4.1%,真实利率0.9%,房产价格200万。如果名义利率不变,CPI从4.1%下降到1.4%,那么真实利率就会上升3.6%,房产价格就会从200万元下跌到50万元。如果CPI还是4.1%,名义利率上升到7.7%,真实利率也会达到3.6%,房产价格同样会下跌到50万元。真实利率轻微变动,房产价格就可能严重缩水。

 

如果考虑到房租的下降,这个过程可能更惊人。当房租下降到1200元的时候,房产的年收益下降到14400元。如果这时真实利率为1.8%,那么这套房(地)产的价格就是80万。如果真实利率上升到3.6%,那么这套房(地)产的价格就会跌落到40万。

 

房产下跌的过程,往往领先于真实利率上升的过程。如果大家预期到明年的真实利率会上升,房产价格会下跌的话,必然提前脱手房产。如果大家预期到,按照利率比较,今年房产价格是100万,明年价格是50万的话。那么跌接绝不会在年底瞬间出现,而是会立即开始,逐步下跌。

 

负利率情况下,房(地)产价格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内部流通货币总量和房地产交易总量。随着负利率逐渐转正,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增速逐渐下降。此时,房(地)产的价格虽然仍会上涨,但是增速会逐步回落。

 

需要注意的是,在极特殊情况下,即使真实利率并未转正,甚至可能因为通货膨胀迅猛飙升,而迅速下降,房地产价格同样可能因为货币流出房地产市场而下跌。这时大量货币从房地产市场流出,转而投机其他生活必需品,于是出现房价下跌和通胀加剧同时并存的现象。这就是楼市蓄水池崩溃的过程。从楼市中流出的货币进入其他商品市场,直接推高通货膨胀。此时,往往是恶性通货膨胀的起点,货币即将退出经济循环,“物-物”交易将替代用“物-货币-物”交易,正常经济秩序被打乱,用货币衡量房(地)产价格已经没有意义。此时,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功能已经丧失,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也即将丧失。考虑房产与存款之间长期投资收益的对比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房(地)产价格下跌并不意味着存款比房(地)产有更高的长期收益,而是大家急于变现房(地)产抢购各类生产、生活物资。此时,任何人也不会长期持有迅速贬值的纸币。

 

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密切相关,真实利率的下降,造成资产价格的上涨,反之亦然。作为投资者,有必要密切关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选择。

 

*************************************************************************************

 

既然所有人都能预期到负利率条件下,用房(地产)产换存款是一种赔本的买卖,那么这时为什么会存在交易呢?这种交易的成交往往是非正常情况。可能性之一,是卖房(地产)者由于各种原因迫切需要现金,如大病、养老、失业无法维生,或者为了偿还赌债和吸毒等等原因。可能性之二,是购买者手中拥有暴力,比如黑社会,房(地产)所有者不能不卖,不卖强行拆房。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卖旧买新,卖掉小房子交首付换大房子,这种出卖是为了新的买进,不应该算一种纯卖出行为。

 

对那些以房(地产)产换现金,又不能再买入房(地产)产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亏本的买卖。如果不是被迫,那么房(地产)的原主显然是不愿意做的。有暴力参与其中的话,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夺。这样的交易,永远不会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负利率条件下,房地产价格决定于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当货币供应量不断上涨的时候,这种比例关系必然是不断不利于现金持有人的。

 

这时什么人最有利?显然是一手握有房产(土地),一手握有现金发行权,同时握有暴力可以强制决定交易的人。握有房产(土地)可以坐等100万的房产升值到240万,但是如果没有现金发行权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如果现金不增发的话,房产(土地)价格也可能暴跌回去。仅有房产(土地)和现金发行权也不够,没有暴力的话也不能获得稳定的收益——房产(土地)完全可能被黑社会强行占有,被强制剥夺。

 

手中握有房产(土地)的人,可以搭顺风车,但是一旦被剥夺的话,如果不能继续买进房产(土地)的话,也会蒙受巨大损失。手中握有现金,不掌握房产(土地),不能控制货币发行,更没有暴力的人最吃亏。只能看着手中的货币缩水,房租上涨,买房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握有房产不想被剥夺,不想沦为只有现金没有房产的人用各种方式对抗这种剥夺,可能诉诸法律,也可能自焚。

 

握有现金的人不能交易土地的话,必然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只要货币供应量不断迅猛增加,房产价格也必然不断迅猛增加。

 

有些人认为,现代人应该买房(地产)不租房(地产),需要转变观念,只要大家都转变观念了,房(地产)价就下来了。我们可以判断出两点:首先这些人是不缺房(地产)住的,所以不能体会到存款缩水和房(地产)租上涨的双重压力;其次他们很可能是房(地产)价上涨的受益者,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其实,不是应该转变观念,而是应该转变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

 

这种趋势的前景,必然是无法让人乐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杂感
后一篇:躺着也中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