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遥远的记忆总是刻骨铭心
(2024-03-13 09:41:54)
标签:
情感时尚文化娱乐健康 |
分类: 散文 |
那些遥远的记忆总是刻骨铭心
——读《路在脚下》有感
蓝天白云之下,芳草连绵,野马奔腾,大道无涯......这是梁富铨先生《路在脚下》一书的封面。很应景,也很励志。去年年初,梁先生送书时曾说,翻阅后如有感觉,请妙笔生花。我自愧笔力不济,不敢应承。他又说,别客气,我对有品位的文化人是尊重的。我惶惶然。当时杂事多,身体也不好,虽非妙笔,但执念在心,不是为写而写,而是非写不可。
其实拿到书后,我就翻阅了一大半。而这部分正是他开启人生之路的精彩之处。梁先生这本书,说白了就是一本回忆录,也就是他把自己人生路上所见所闻所历所思记录下来。布莱希特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经历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尺度也不同。这不同的人生构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而梁先生的人生之路,从低处起步,拐弯处遇见光亮,登高时放眼全局,曲曲折折,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走过来的。这是我翻阅后觉得非写不可的原因之一。
都说童年难以忘记,确实是。而梁先生他们一代的童年,物质匮乏,生活艰辛,连温饱也解决不了,农村孩子要走出大山,更是妄想。吃不饱,穿不暖,赤脚在雪地上行走,吃野草,干牛活,那些杂儿杂八的农活梁先生没少干。当然,童趣也不少,挖泥鳅、捉鱼蟹、抓麻雀、玩老鹰抓小鸡游戏、学乐器,每每回忆起来,总是乐不可支。小学毕业后,梁先生当了十年农民,在广阔天地上抛洒青春热血。
有道是,穷则思变。跳出农门,走出大山,梁先生日思夜想要改变命运。好运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梁先生放下牛鞭,执起教鞭,当了民办教师。更令人惊奇的是,小学毕业的他,竟然在恢复高考之后考进了上虞师范大专班,毕业分配之时,他坚决要求不留在新昌县城,甚至去领导那里求情,这又令人大跌眼睛。要知道,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安居,那该是一件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啊。在新昌中学工作了一年之后,终于了却心愿,回到老家回山中学当教导主任,一年之后被任命为回山中学校长。之后,梁先生踏上仕途,从新昌城关镇镇长,到新昌公安局局长,再到嵊州市纪委书记、新昌县人大主任。
这些经历,是我从《路在脚下》读到的,至于梁先生本人,于我而言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人。他在新昌县公安局局长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之时,我是儒岙一家乡镇企业的小职员,闻其名而不见其人,只觉得公安局长威风凛凛,基本属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英雄人物之类,是我辈所仰视的。他辗转到新昌县人大主任之后,也是台上见到的多,台下见到的少,身为记者的我,一直没有正面采访过他。直到他退休之后,偶尔在新昌江边散步相遇,喊他一声梁主任,他微笑点头。仅此而已。
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回山(原彩烟山)人,这里山川灵秀,文脉绵长,传统文化底蕴深厚,2017年起,他致力于发掘和抢救彩烟文化,并向回山镇和双彩乡党委建言献策,2019年3月,《新昌彩烟文化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新昌县文联原主席盛伯增负责本书的统稿,他说梁富铨主任是《新昌彩烟文化志》的首倡者、编写者和事实上的总纂(总编)。在他统稿和修改近两年时间里,梁主任直接或电话指导236次,其中当面指导73次,几乎每隔1天有电话,每个星期能见面。梁主任不仅在统筹协调,还亲力亲为编写最具内涵特色的“方言俗语”一章。他专门为此撰写的一首长诗《彩烟山上幽兰香》,作为《新昌彩烟文化志》序言,颇得好评。
人退休,情未了,梁先生的桑梓之情和对当地文化的重视也可见一斑。他在官场滚打摸爬一辈子,实干刚正,坦荡无私,口碑极佳,据说他的讲话如同诗词散文作品,功夫了得。难怪有人称他为彩烟山上的雅客。别看他外表淳朴厚道,却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一个文化人,因而我更愿意称他为梁先生。这也是我非写不可的另一个原因。
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希望能给后人留下点文字什么的,写传记或写自传,绝大多数请人代笔。而梁先生不是。他亲自提笔撰写《路在脚下》,一点一滴记录自己人生路上各个阶段的印记。人生之路的启蒙,离不开家庭和亲情,家风纯真养正气,母亲知情知礼,开明通达,对他性格的形成与品德的涵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家族,他的亲戚,他的子女,在一件件、一桩桩的平凡故事中娓娓道来,体现了一家人和谐安居的幸福生活。梁先生走遍大江南北,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走出国门,欣赏异国风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西方国家崇尚自然、创造精品的艺术瑰宝,也给他带来不同的思考,同样拓宽和丰富了路在脚下的另一层含义。
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书中璞玉,晶亮剔透。那些逝去的旧光阴,那些人,那些事,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