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之128:比爱情更真实的是生活

标签:
情感旅游文化历史娱乐 |
分类: 散文 |
初秋,绍兴诗人们行走新昌的一条盐帮古道,古道依山而凿,一边是青山,一边是峡谷。从青宅到结局山,一个多小时的行程,走得大汗淋漓,到了山上,忽觉凉意。天是蓝的,云像花一样,一朵比一朵白,显得阳光更白了。
此刻,诗人们见到了老郑一家。
一个61岁,一个30岁,相差31岁的老夫少妻,住在结局山顶上的茅屋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应是生活在世外桃源里的一对神仙眷侣。
老郑走在半山坡,儿子骑在他的脖子上,仿佛骑着一头牛,妻子小梁一晃一晃地挑着畚箕。再往上,就是他们的家。家是茅屋,四面透风,竹门虚掩。一条凳,二只鸭、三只鸡、四只羊,还有飞来飞去养着的蜜蜂,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
蓝天白云,碧草青青,斜斜的山坡上,这一家子荷锄而归,美得像一幅画,女人笑着,男人说着,小儿也不怕生。诗人们围着他们转,拍下很多照片。
“貌似美满爱情,其实是一对贫苦农民。”东方浩按下一个镜头,话说出来,像风一样飘过山岗。
的确。这是一对相依为命的苦命夫妻,老郑左眼失明,小梁脑瓜不灵,9年前,52岁的老郑娶了小梁,也是受小梁父亲的“重托”。这一对类似残疾的夫妻要在大山里活命,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情。小梁晒得又黑又红的脸,看上去并不年轻,除了养孩子,她一直跟着丈夫在山上劳作。一年到头,勉强维持生计,吃顿肉,也是够奢侈的事。
没有爱情的崇高,只是生活的实在。大山深处,无电无路,日子一路艰辛。要说浪漫,怎么也浪漫不起来。今年七夕,一起报道过此事的同事再一次来到老郑家,问他送了什么礼物给老婆。这个问题貌似有点“作”,他们根本不晓得这个节日的意义,当然也没有过节的概念。但老郑聪明,一经点拨,急忙拿起一个碗,泡了一碗自家产的蜂蜜茶。这一下,小梁的心也是蜜甜蜜甜的吧。
山里人家的爱情,看上去美,其实有苦。人们常常忆念陶渊明的桃花源,把回归自然、躬耕田野认作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吗?
陶渊明辞官归里,与夫人一起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但由于失去俸禄,再加上诗人不善农耕,家境一年不如一年,而劳动如此艰辛,天灾人祸又无法避免,从“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欢”,直至“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到头来,因饥饿和寒冷的折磨,诗人的晚年生活愈加贫困,竟然沦到上街乞讨的地步。
一代田园大师,没吃没穿,日子苦熬着,最终在贫困交加中怅然离世。
其实,浪漫也需要资本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存就是资本。如果连最起码的物质需求都保证不了,精神的大厦就难以支撑。
深山里的爱情,怎么看都是一摊子生活,只是有些爱情,注定要成为传说。秋雨说,大山里的爱情还真的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对逃婚男女离开城市,躲进了罗坑山的一座古寺里,一辈子相守,没有走出尘世一步。
罗坑山离此不远,也是小将镇的一处景点。我不晓得,晨钟暮鼓中的爱情,是否安然若素,是否经历过生活中的各种磨难。山风无言,流水无语,只有一掠而过的山鹰扑腾一下,惊动了树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