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故事》之三十二:张骞西行
(2013-01-01 22:21:33)
标签:
场景之三大月氏副使回程 |
分类: 散文 |
这是生活在漠北和蒙古高原的部落联盟,是成吉思汗的先驱、草原上最初的王。他们茹毛饮血,狂野强悍,还特别喜好战争,先秦时期,就在空廓的沙漠和草原上,以强大的武力威慑四方。
从楚汉之争中得胜的刘邦刚刚坐稳江山,面对像潮水一样涌向中原的匈奴,束手无策,惊恐万分。打不过,只能求和,通过不断向匈奴奉送女人和财富,以求得安稳。直至刘邦的第五代人——汉武帝刘彻时期,匈奴依然是西汉王朝最大的威胁。而此时,居住在甘肃江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同样饱受匈奴欺凌和打击,因此汉武帝想与之联手,打击匈奴。
既要有探险家的无畏,又要有外交家的雄辩。谁是出使大月氏的最佳人选?
公元前139年的春天,张骞毛遂自荐,率百余名随从,风尘仆仆,直奔西域而去。
那时候的西域,对于中原来说是神秘的、野蛮的。连绵的雪山、无垠的沙漠,更有风吹千里、荒芜人烟的戈壁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张骞的西行,注定不会是一次一帆风顺的旅程。
从长安出发,越秦岭,到陇西,再过金城,就是匈奴的地盘了。戈壁滩上,风沙弥漫,尘土飞扬,汉朝的长袍宽袖难以抵挡来势汹汹的沙尘。张骞还来不及适应恶劣的气候,就被一群匈奴兵抓了起来,开始了长达11年的囚禁生涯,这其间,匈奴还给他配了一个妻子。
身在匈奴心在汉。张骞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使命,趁匈奴对他放松警惕,他匆忙逃脱,一路向西。大宛因、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国家,他一路走访,一路游说;遗憾的是,原先对匈奴抱有深仇大恨的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定居下来,不愿再听从他的劝说,联合西汉与匈奴作战。
此许欢欣、些许惆怅,无奈之下,张骞黯然踏上回程之路。然而他的西域之游,收获不小,带回了这些国家的发展状况、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宝贵资料,同时他也把中原的信息传到了西极之地。
公元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率领众多的副将、随从,带万头牛羊,大量金银和丝绸,到达乌孙国,并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西亚和南亚国家。随后,各国使团纷纷来到长安,开始了贸易往来。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
这条漫长的丝绸之路,将几十个国家串成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悬挂在古老的欧亚大陆上,每一次用目光触及,总觉得有一种特别的东西,从心脏,水一样流过,仿佛看到张骞在荒凉的沙漠上铁骑纵横,一路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