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故事》之十五:锦“绣”年华

(2012-08-18 21:20:53)
标签:

杜丽娘

中国

宋体

刺绣

绣楼

分类: 散文

 

无法穿越,只能幻想古代女子的模样。

深闺绣楼里,坐着一位古典美人,乌发堆云,芙蓉为面,明眸如潭,纤纤玉指拈花针,在绣棚前一针一线地绣着,针线无声地在空中划过美丽的弧线,五彩锦丝忽上忽下地飘动。而在她的绣架下面,隐约可见一幅未完工的绣品,那是一幅鸳鸯戏水图,鸳鸯并颈,相依相偎,缠绵至极。那对恩爱鸳鸯已是活灵活现,似欲从白绢上飞出一般。

在古代,女子养在深闺,在那诉不尽心事的绣楼里,度过她们的锦绣年华。

当然,佳人可以展现其才艺的,除了琴棋书画,估计就是绣品了。如果绣技一般,那她的整体素质就要大打折扣。

“刻丝绣线,固是女红。”旧时女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这一门手艺,在那深宅大院里,刺绣是妇德的一种表现,也是她们的消遣、养性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唯一活动。

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

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因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秦汉时期,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那时就有浓郁华丽、做工精巧的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等刺绣织,一般富人也穿着“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床上帐幔更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唐宋时的刺绣已向精致化发展,“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加上文人的参与,书法和绘画融入其中,画绣结合成为新趋势。明清又是一个刺绣巅峰时期,并形成了几大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刺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地联系着,当然也与中国古代妇女丝丝缕缕地缠绵着。

穿针引线的快感、描龙绣凤的甜蜜都与女人有关。她们把自己的大好前程、如花年华都付之于绣楼。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个美丽多情的太守之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加上父母严厉管教,一门心思勤习女红,终日在闺中刺绣,长到了十六岁,居然没有去过自家后花园。

炷尽沉烟,抛却绣线。“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澜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在一个姹紫嫣红的日子,春风袅袅地吹来,摇漾得像细细的若有若无的丝线一样,勾起杜丽娘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愁。她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绣楼闭锁着的生命,将会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蓦然惊魂,梦断亭台。

杜丽娘游园,因而惊梦,梦中尽男女之欢,梦醒后再度寻梦却无处可寻。梦境中的欢爱与现实中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丽娘渴望自由的爱情,因为求而不得,在对爱情的徒然渴望中郁闷而亡。

如若,杜丽娘生活在现代,可以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可以与心上人卿卿我我,想爱就爱,她也许不会寻梦殉情。

再一想,如果古代女子都走出大门,那么谁来静坐绣楼,守住刺绣那份精致的工艺,又如何能够让中国丝绸来延续千年华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