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故事》之八:楼兰之谜

(2012-07-15 17:34:59)
标签:

楼兰

西域

宋体

匈奴

《塞下曲》

文化

分类: 散文

识楼兰,应是在诗里。

从小喜欢李白的诗,一首首读下来,激情豪迈,浪漫飘逸,一直读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心里恍然一惊,此诗杀气腾腾,慷慨激昂,令人耳目一新。

与《塞下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经意间,就这样记住了一个叫楼兰的古国。

在唐代一些边塞诗中,屡屡提到楼兰。这里,为什么是一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的杀伐之声呢?又是怎么样从中国的版图上神秘消失的呢?

楼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罗布泊的西北缘。它地处汉与西域诸国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丝绸之路由敦煌向西,在楼兰地区又分为若干条通道。正是东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通商贸易,才使得楼兰这个随水而居半耕半牧的小部落, 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如此要塞,自然是兵家争夺之地。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楼兰是出河西走廊后的第一镇,而匈奴为了阻断汉帝国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命楼兰王杀汉朝使臣。楼兰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充当着“两面派”的角色,周旋于汉与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后来匈奴战败,归依汉朝的楼兰得到了好处。交通繁忙,经济繁荣,中原的商品和工艺也借着丝绸之路传入楼兰。

然而,世事难料,曾几何时,这个赫赫一世的古国,这座繁华喧闹的古城,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了。楼兰,只活了几百年。

消亡之谜,一直没有定论。有自然环境的变化之说,也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之说,还有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的说法,种种猜测,只能是猜测。

而沉寂了1000多年之后,楼兰,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国,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所以,请一定要记住这位名叫斯文·赫定的瑞典探险家。19世纪初,是他和他的探险队在罗布泊荒原找到了这座失落了的城市。荒无人烟的废墟,灰色的城墙,沧桑的古城,长长的街市,参差不齐的房屋、高耸的泥塔、荒废的烽火台……一座城市横亘在沙漠上,如海市蜃楼,让人目瞪口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中国女考古学家穆舜英带领的考察队。1980年,他们在罗布泊北端,一片干枯的芦苇地下,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干尸头上戴一种尖尖的毡帽,帽后还插着雁翎;上身裹着粗糙毛织毯,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短腰翻毛皮靴。女尸保存完好,40岁左右,脸面清秀,鼻梁洒高,眼睛深凹,这就是后来轰动世界的“楼兰美女”。

而此地,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满地是唾手可得的古钱币、碎陶片,许多古代干尸、墓葬器皿,因沙体搬家而裸露在外,此外还可找到一些字迹依稀可辩的汉文木简和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汉代的织锦是弥足珍贵的文物之一,色彩绚丽的汉锦,上绣“韩仁绣文丸(纨)者子孙无极(即子孙满堂)”、“昌乐光明”、“延年益寿长葆子孙”等,十分精致美观。

可见,汉代的织锦已逐渐走出中原,在西域遍地开花了。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似乎让我们回到了那个烽火烟尘的岁月,黄沙满天,狂风肆虐,战事不断。而楼兰,百代风流,千古繁华,就消失在黄沙莾莾的天尽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