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的快感
(2010-09-04 18:10:5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一朵花在努力开放,若有若无的清香飘过来,飘过来……是否,你一定要去寻找花的落处,或是花开的模样?
其实,不需要那么执着的。如果你不一定要解开花的秘密,如果你不要研究有关花的课题,还是停下脚步,调动你身体上能够用得着的细胞,好好地享受一下这样轻松美妙的时刻。
留一些想象又何况?有许多时候,人们总想要到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美好,不管路边的风景,一直往前。寻到了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你所希望的,另一种就是与你想象背道而驰的。
碰上失望的结局,就是考量你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闹出一条人命来。
明代,四川有一美少女,读了《牡丹亭》入了迷,发誓一定要嫁给该书的作者汤显祖,后来去了杭州,托人表明心迹。汤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耽误其青春。偏偏这MM脑子一根筋,心想,能把柳梦海和杜丽娘的爱情写得如此凄美的人,一定是才貌无双的美少年,说不一定其本人就是主人公的化身呢。
她是一个要寻找结果的人。一次,听说汤显祖在西湖请客,急切切赶去,见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偶像,居然真的是一个伛偻身腰、持杖而行的老叟,随即长叹一声,投湖自尽。
不禁为这MM可惜了,说什么文如其人,并非是指外貌,而是说文章就像其人的性情和品格。也怪老天没长眼,给了汤大作家一手锦绣文章,却没送他一副年轻的好皮囊。
这样的版本并不少。一些文章或是诗歌写得漂亮的人,往往难与其外貌配套,曹雪芹是“身胖头广而色黑”,根本不是女人眼中的“贾宝玉”,文化巨人鲁迅、郭沬若、巴金,甚至连名字都取得很好看的郁达夫、戴望舒等,其外形也会让人大失所望。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寻找一种阅读过程的快感,而不要刨根问底,煞费心思地去挖掘作者的形象。万一碰上一个“武大郎”式的大作家,你是否会一头撞死,或是从此不再读他的文章?
如果这样推理,这个问题有点严重了。好在,一路过来,MM们的心理素质越炼越高,不会轻易地丢掉性命,而且,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信息还不在你眼前,鼠标一点,偶像的形象估计不要再跑去看的。
看到了失望的结果,也能闲庭信步的人,首先要恭喜一下。而明代那个女粉丝却没有做到,倘若她以小说中的主人公为标准,去找一个对象,倒还说得过去,偏偏要去寻“编写”故事的人,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幸。
退一步可以云淡风清,也可以海阔天空,有些事不必看得太透,常怀一颗平常心,重视和发现每一个过程的美好,欣赏沿途景色,何苦要去自寻烦恼,探索不必要的结果呢?就像我们沐浴着月光的清辉,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去月球里问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