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飘过江南的小镇
(2010-07-09 09:21: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 |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江南就是梦一样温柔的地方,最是那下了雨的黄昏,淡青色的雾靄施施然走过,仿佛随手从屋顶上采撷去了的炊烟,从村边一路蔓延到山脚,再一路升腾到山顶上。雨是淋漓着的,湿着游人的衣角,三三两两的心事,连同黄昏的孤寂,一同融入江南五月的小镇。
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这些有名的古镇我是梦了几回的,但至今一直还在梦中。绍兴也有古镇,比如我去过的昌安,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乌蓬船在古老的石桥和河埠之间来回穿梭,船橹划过水面的声音,是一出很好听的江南小调。记得那时去古镇,是单位组织的活动,还乘便送来一幅水墨画,淡淡的江南水乡味道,一直弥漫在我的书房一隅。
很想的时候,且放下。这也是一种境界。我不急着去相会人家看烂了的景色,我要留给自己想像的空间,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找一个合适的古镇,释放一份心情。
其实,江南遍地都是小镇古村,我的老家儒岙镇就是。
真是最熟悉不过了,古镇儒岙。梅雨纷飞的黄昏,于烟雾迷蒙中,小镇清瘦明朗的模样,是那样真实而清晰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儒岙坐落在天姥山麓,村民多姓潘。据《天姥潘氏宗谱》载:“始祖潘多吉,元朝天历(1328)间曾仕于杭,目击时事之非,遂访太白梦游故址,盘桓其地,见天姥山迢递而来,奇峰耸拔,忽入平夷,中有一隅四围环绕若土城,泽媚山辉,诚造化神秀之所钟,欣然卜筑于斯。”其地原名徐岙,潘多吉因思家族世代具以儒业显名,遂名其所居为儒岙。
镇上一条很沧桑的老街,从村口一直伸延到一村尽头,转过二村,店铺渐渐少了,街便成了巷弄。老旧的街铺上方,“毛主度万岁”等文革时期的大幅标语依然残留着,字迹斑驳,印在黄褐色的木柱板墙上,一种恍若重回历史的感觉。这条街,曾经是小镇的黄金地带,鹅卵石铺成的街面,两旁都是一溜排着的商店,街狭长而小,左右对面的店家都可以坐着说话,也不需要大着声的。下雨季节,左右邻舍纷纷聚拢来,当街而坐,嗑瓜子拉家常,当鲜嫩的江南女子踏过湿滑的鹅卵石街时,两边的眼睛直勾勾地射过来,锃亮锃亮,只是一刹那,姑娘的羞色便轻轻地红了,低着头猫步疾行,只留下一个清芳的背影。
儒岙不是水乡,是山里小镇。镇上最悠远、最幽静的,是一处叫做彼苍庙的旧建筑,建于明代,是新昌县县级文保点。门前一座弯弯的石拱桥横跨溪上,庙内有数枝古柏,虬枝斜伸出古庙红墙之外,与拱桥呼应,这即是儒岙八景之一的“古柏临清”。桥下溪涧中有古井一口,是凿在一块天然岩石中的,即便梅雨季节洪水漫过,井水也自澄清洁净。走下拱桥,是一个临水长廊,边上住几户人家,我一直想,这几户人家最有福气的,简直是诗意地栖居,想悠闲放松,踱出门外,便可斜倚长廊听溪水叮咚,背靠古柏赏清风明月。可惜,如今这桥下,河道干枯断流,少了一份古意和宁静。
古镇各有风情,而儒岙有着自己的质朴和清淡,像是刚刚走出山里的清纯女孩,没有丝毫矫情做作的脂粉气。如若梅雨飘过,小镇便生动起来,溪水盈盈的饱满着,鹅卵石柔柔地湿滑着,还有,一不小心遇上巷子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江南的气息就这样浓浓淡淡地紧随而来。
所以,如果想了,随便漫步在哪一个古镇,一定会有梅雨江南的惊喜和意境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