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精短厚重,鲜明有味
――序
石英
最近,通读了潘丽萍女士新著文稿――散文随笔集《女人有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掩卷之后,觉得有许多话要说。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见地,很有特色,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亦如她的集名,不仅仅是某一篇文章“有味儿”,而且多数文章都很耐读,其原因还是因其“有味儿”。
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使我感到不平常的,是作者对人生世相、人的情态及心理的敏锐观察、深刻揭示。作者本身是一位女记者和女作家,当然更方便的是着眼于女性,却又不限于此,而对两性之间的感情乃至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独到观察。在这方面,还有很可贵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片面地囿于本性别之立场作狭溢的评判,而是从人性的科学角度,进行较客观的评点,因此多能服人。如对社会时尚中的“爱美”女性的减肥狂潮造成的“排骨美人”,针砭得就十分得体,而且极具现实意义。另如对女sex逛商场的习性也做了十分精准到位的剖析。尽管针对的大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却对广大读者正确认识人生,解读一些虽然平常却深含意趣的世相,无疑会起到心智豁然的引导作用,也从深层上揭示了时尚背后的社会脉流。除了揭示之外,作者有时还站在同代人的角度,对女性生活的安排与心理选向表述了自己的“参考意见”(当然这同样是富于文学意味的)。类似《花开时节嫁掉自己》这样的文章就是很有提示意义的。
由此我不禁想到:这些揭示和提示,不仅是表现了她识见的锐敏与深刻,而且以当代科学发现的观点加以论证,也是非常吻合的,只不过她以散文、随笔和小品的形式别出心裁地表达了某种人性科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中的某个侧面生动地印证于女性世界的活动之中。我以为是有其一定的发现价值的。
再者,我还要着重说说本集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和知识含量。这同样是一个未可轻忽的重要方面。因为,本集中的文章基本是千余字甚至是几百字的短片,它的“文化”当然不可能通过当下那种大模大样的侃式宏论表述出来;但却不能因此说它的文化含量就低些。如上所述,它的篇幅精短恰恰使作者不可能拉拉杂杂作表面的陈述,当然也不可能借助于那种俗浅的网络文字完成,而只能比较精粹、厚重,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含的语言文字,才能达到其文时新而多识,短小而具有分量的效果。这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这方面,突出表现于本书第五篇《走过女人的背影》一组文章中,对宋代才女著名词家李清照,小说戏曲中人物杜十娘和秦香莲做了既是传统的又是独辟蹊径的解读。这一切,当然首先在于作者对古典文学多方面的谙熟,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独辟蹊径的拓展思路,也就无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者在本书中渗透出来的“文化”,不是前些时候风行一时至今尚未尘埃落定的“大文化散文”,在很多情况下,她是从字里行间自然流泄出来的,其中也有不少以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摭取的)与间接(书本和其他文集?传媒)的方方面面获取的知识,可谓信手拈来。随便举例说,它们中有小说和戏曲电影中的白骨精,有《聊斋》中的各种各样的白狐女子,也有现代当红影视明星等,还有外国影片中的《乱世佳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作者对这些都有非同一般的熟悉,在不同的场合,为说明不同的内容,往往都能得心应手地“为文所用”。这些,无疑都加大了作品的文化知识含量,同时也强化了作品的说服力与可读性。我将这样的文章不妨称之为“自然文化型”,读起来比较轻松,没有那种强行灌输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不能不说到的,这就是本书在语言文字上的动力与个性化。如果不说是形成了完整的语言,至少也显现出一种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它的精炼、绵密,机智而富有生趣。也许,当我们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而言,作者的语言文字仍然是严谨规范的,但如从它的色彩和意味来看,又不是那种循规蹈矩,而且表现出一种充满个性化的随意性,一种纵横捭阖的谐谑感。但透过这种外部的张力,我们仍能感到内质的理正与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语言特色的形成,我想也许是地域智慧与个性“基因”的融化,是传统知识积淀现现代“元素”的相互渗透浸染而成的。在这里,仅从篇目的标题即可见一斑。如《情场女恐怖主义》、《媚死人不偿命》、《男人本“色”》、《秦香莲千万别累着》等等,无不是在调侃之下另有意旨的。当然,运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手法也应把握适度,如若“一体化”反而就单调了,作者在这方面也是清醒的,她还是做到了因文意和情致色彩而有所不同。如《暗香盈袖李清照》、《寂寞秋女侠》就很雅,《人生若是初相见》、《“沦”为美女》、《谁懂我的痴情》很储蓄,只看题目即耐人寻味,而《爱到八分最相宜》、《永远有多远》等还富有哲理,而且不仅限于爱情的范围。在一种充满浮躁心态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需要这样的理性。
总之,有深意才能取代肤浅,有味儿有情趣才能医活呆板和无聊,人的精神世界要更多的充实。能在这方面做出一点贡献,就弥足珍贵。不是吗?
牛年春节前夕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散文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