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底片常见伪缺陷及预防措施
(2014-01-09 15:58:36)
标签:
姿势手工效应时机都会 |
分类: 工程技术 |
x 射线底片常见伪缺陷及预防措施
射线照相过程不允许将底片弄脏,也不允许对底片操作漫不经心。装片、卸片以及冲洗过程违反暗室操作工艺守则都会引起伪缺陷,我们 必须对这些伪缺陷加以识别并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就可能会造成误判。 底片伪缺陷按照产生时机可分为:冲洗前引起的伪缺陷、冲洗过程中引起的伪缺陷以及冲洗后引起的伪缺陷三种。 1. 冲洗前引起的伪缺陷: 1.1 胶片划伤:射线胶片乳剂相当娇嫩,划伤大多是由磨料引起的。装片或卸片过程中 指甲碰到胶片,或操作粗枝大叶等都容易引起胶片划伤。胶片划伤可 借助与胶片表面成某一角度的反射光来识别。 1.2 折痕:胶片折痕通常是在装片或卸片过程中,胶片过度弯曲受 折引起。胶片在曝光前受折,会产生黑度低于底片临近黑度的新月型显示,胶片在曝光后受折,会产生黑度高于底片临近黑度的新月型显示。 1.3 压痕:压痕是由于对胶片局部施压引起的。例如在透照布片过 程中,一些零件可能落到胶片暗盒上,这样在处理后的胶片上就会产生压痕伪缺陷,一般曝光前引起的压痕伪缺陷黑度较低。 1.4 静电斑痕:装片或卸片时,若胶片操作粗暴或快速移动,就可能产生静电电荷。快速抽掉胶片包装中的夹纸时,也可能产生静电电 荷。 静电斑痕的形状各不相同, 有分枝状、 锯齿状黑线, 也有不规则、不连续的黑点。 1.5 屏痕:铅箔增感屏上的划痕及其它损伤会起增感作用,在底片 影像上产生明显的显示。将装有铅箔增感屏的胶片暗盒弯曲以适应工 件外形轮廓时,此现象可能特别明显。荧光增感屏上的尘屑会妨碍荧光射到胶片上,因而胶片处理后会产生亮区。铅箔增感屏上的尘屑也 会妨碍电子射到胶片上,因而影像中也会产生亮区。在铅屏的角落处应刻有统一的编号, 以能识别上述问题,并易于找出有问题的增感屏。只要有少许外来物质(如头发丝、纤维丝、烟丝、头皮屑等)夹入胶 片与荧光增感屏或铅箔增感屏之间,就会在处理后的胶片上引起亮点。为尽可能减少因增感屏引起的伪缺陷,应该使增感屏绝对清洁、 光滑、无缺陷和外来杂物。同时还要注意:若使用有塑料防护涂层的增感屏,在新屏使用前一定要将涂层清除掉。 1.6 灰雾:灰雾是未处理的胶片因受到低度辐射、高湿或高温,或受到光强超过限值的安全灯照射, 所引起的一种轻微、 普遍的曝光效应。 1.7 跑光:若胶片暗盒在过亮的暗室中打开,或者胶片放在并不完全避光的暗盒中,会使未处理的胶片无意中受到曝光。这样胶片会造成 严重的过曝光,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定期对暗盒进行检查,及时对破损的暗盒进行更换。 1.8 指印: 指纹类印记一般易识别, 在底片上可造成深浅不一的影像。 2. 冲洗过程中引起的伪缺陷: 2.1 化学条痕:在手工冲洗过程中,若原先洗片时留在洗片架上的药液未清洗掉,就可能在胶片上留下条痕。若胶片显影后不先放在停显液中,而直接放到水中漂洗,就可能在胶片上产生条痕。显影液被胶片带到定影液中也可能引起条痕。此外显影时洗片架未充分晃动,是产生条痕的另一原因。 2.2 斑点: 胶片在显影前接触定影液, 就会在底片上产生亮区或亮点。胶片在显影前不小心粘上显影液或水滴,也会在胶片上产生黑点。在 已经冲洗完的底片表面粘上水滴也会产生斑点。在干燥过程中,这些水滴需要较长的干燥时间,从而在底片表面留下清晰的圆点。 2.3 气泡斑痕:气泡斑痕是由胶片浸泡在显影液中时附着在胶片表面 上的空气泡造成的,它在底片图像上呈现亮点。将洗片架对着洗片槽边侧拍打,并适当晃动,空气泡就会消失。 2.4 污迹:若有污物聚集在显影液、停显液或定影液表面,胶片冲洗后就可能出现明显的污迹。若水洗水补充不当,也可能引起类似的问题,特别是进入水洗箱的水较脏而又未经过滤时问题会更为严重。表面污迹可在反射光下通过观察底片表面加以证实。 2.5 粘痕: 胶片与胶片相互接触, 特别是手工冲洗胶片在显影液中时, 接触处会产生严重的粘痕。 3.冲洗后引起的伪缺陷: 3.1 划伤:操作粗枝大叶会引起划伤。及时在处理后,胶片乳剂对各 种擦伤仍然很敏感。为尽量减少对乳剂的损伤,接触胶片务必小心谨 慎。 3.2 指印:评片过程中手持底片时有可能产生指印。为防止指印拿取 底片一定要注意手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