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比较4种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模型的方法
(2011-07-15 13:30: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11远程研修 |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立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构建,将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减数分裂过程的欲望,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开展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本人详细介绍此模型的4种建构方法,列表比较如下:
|
项目 |
方法一 橡皮泥模型 |
方法二 纸质模型 |
方法三 毛线模型 |
方法四 表演式模型 |
||
|
1)活动准备 |
本活动由2人一组合作完成 1)课前准备好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2张较大的白纸 2)每小组用橡皮泥做出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体. 3)把颜色、长度相同的2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点,在2条染色单体中部用小块橡皮泥粘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 4)在纸上画1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做的4条染色体, 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
本活动由1人独立完成,也可2人一组合作完成 1)课前准备好黄色和红色的纸,2张较大的白纸 2)每小组将黄色和红色的纸剪成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体. 3)把颜色、长度相同的2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回形针代表着丝点,在2条染色单体中部用2个回形针夹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 4)在纸上画1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做的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
本活动由2人一组合作完成 1)课前准备好黄色和红色粗毛线若干米,白色KT板若干块(每组2小块,开纸大小),胶带纸每小组备1小卷 2)每小组将黄色和红色的毛线剪成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体. 3)把颜色、长度相同的2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毛线捆扎的方法代表着丝点,在2条染色单体中部用同种毛线捆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 4)在白色KT板上画1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做的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
本活动全班学生共同参加。只要有空场地即可。 1)每次表演小组由8名学生组成(每位学生代表1个未曾复制的染色体),其中4名女生(要求穿红色上衣),4名男生(要求穿黄色上衣); 2)其余学生手拉手围成1个大圈,代表细胞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或分成2个小一些的圈代表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 3)2名女生或2名男生手拉手就代表染色体的复制,2个手分开就代表着丝点的分裂。每小组轮换表演。 |
||
|
2)方法步骤 |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① 把做好的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细胞内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2条染色体配对,使着丝点靠近,红色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黄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② 将2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纺锤体中部赤道板处。红色染色体放在赤道板的一侧,黄色染色体放在赤道板的另一侧 ③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使红色和黄色的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④在另一张纸上再画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放到这2个新细胞中。 ⑤ 把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平均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小块橡皮泥—相当于着丝点的分离,把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像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然后,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生成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 的自由组合
① ② 将2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赤道板处. 注意,这次要在赤道板的每一侧放2条不同颜色的染色体 ③继续活动1的3、4、5步骤.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 |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① 把做好的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细胞内,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2条染色体配对,使着丝点靠近,红色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黄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② 将2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纺锤体中部赤道板处.红色染色体放在赤道板的一侧,黄色染色体放在赤道板的另一侧 ③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使红色和黄色的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④ 在另一张纸上再画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⑤ 把新细胞中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平均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回形针——相当于着丝点分离;抓住回形针(即着丝点)的部位,把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 像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 然后.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 代表新细胞生成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① 同活动1的方法步骤1 ② 将2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赤道板处,注意这次要在赤道板的每一侧放2条不同颜色的染色体 ③继续活动1的3 4、5步骤,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 |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① 把做好的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细胞内,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2条染色体配对,使着丝点靠近,红色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黄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② 将2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纺锤体中部赤道板处.红色染色体放在赤道板的一侧,黄色染色体放在赤道板的另一侧 ③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使红色和黄色的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④ 在另一块白色KT板上再画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⑤ 把新细胞中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平均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捆扎毛线——相当于着丝点分离;抓住捆扎毛线(即着丝点)的部位,把.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 像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 然后.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 代表新细胞生成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① 同活动1的方法步骤1 ② 将2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赤道板处 ,注意这次要在赤道板的每一侧放2条不同颜色的染色体 ③继续活动1的3 、4、5步骤,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 |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①8名学生站立在圆圈中间 女生和女生手拉手, 男生和男生手拉手。其余学生手拉手围成1个大圆圈. 代表细胞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身着红色服装的女生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身着黄色服装的男生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② 将2对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中部赤道板处, 红色染色体(女生)站在赤道板的一侧,黄色染色体(男生)站在赤道板的另侧 ③( 红色和黄色的染色体分离. 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 围圈子的学生随之变化为后期队形 ④当红色和黄色的染色体分离,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时,围圆圈的学生随之将队形从中间分成2个圆圈,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围在这2个新细胞中 ⑤ 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松开双手— — 相当于着丝点分离。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围圆圈的学生随之变化队形.代表从后期到末期细胞轮廓,新的子细胞生成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① 同活动1的方法步骤1 ② 将2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赤道板处 ,注意这次要在赤道板的每一侧放2条不同颜色的染色体 ③继续活动1的3、4、5步骤,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 |
||
|
3)设计、疑问、组织、研讨 |
方法步骤1 1)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2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 2)减数分裂开始时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候?减数分裂结束时形成的每个子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3)你模拟了减数分裂中哪些染色体行为? 4)你们小组的模型中含红色染色体的配子有几个?只含黄色染色体的配子有几个? 方法步骤2 1)本次模拟形成的配子与活动1形成的配子有什么不同? 2)同活动1的结果一并考虑,含2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几种配子? |
|||||
|
4)表达、交流 |
与其他小组交流建构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用语言和图解说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在方法3活动完成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胶带纸将染色体固定在KT板上,每小组完成一个分裂时期,全班交流、观看 |
每小组表演完成.围圈子的学生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或提出问题让表演的学生回答 |
||||
|
5)优点与缺点 |
1)材料易准备2)操作方便3)较为直观 |
1)材料成本低2)操作方便3)较为直观 |
1)所需材料较多,准备时间较长2)操作所需时间稍长3)形象直观 |
1)无需材料用具.只需一块空场地即可2)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观察仔细,有利于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3)十分形象直观 |
||
教学感想:
1)上述方法1、2、3适合于课堂教学中使用,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去选择制作模型的材料。在一节课中既可以只采用方法1、2、3中的一种,也可以每小组用一种方法,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方法4属于学科活动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完成,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较好的教学设计。
2)在学生表达交流之后,教师还可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减数分裂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的理解。
3)方法1、2、3的模型建构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巡视、指导、矫正,所需时间较长,要把握好课堂时间分配,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方法4的模型建构活动中,教师作为场外指导的角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