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教学策略及分析
(2011-07-13 16:28: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11远程研修 |
一、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一)
1、实物引入,激发兴趣,启动探究——引入有丝分裂
(1)教具准备:先给每个学生发放二条铝心线,二个钮扣为教具,代表这是一对染色体,用来解决这一个课重点内容的教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进入教学活动。
(2)师生共同演示:用一条铅心线代表一条染色体模型。铅心表示DNA分子,外股皮表示蛋白质,钮扣代表着丝点。回忆染色体的成分及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2、优化教学过程,分散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学生自结自悟——学习有丝分裂过程
(1)学习分裂间期:演示由一条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体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点(两条铅心线连在同一钮扣上),说出间期的特点,学生再自行组装后自悟到:染色体数等于着丝点数以及染色体数、DNA分子数和姐妹染色体数的数量关系。
(2)学习分裂期: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为姐妹染色单体,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后成为染色体,逐渐清晰可见。
②学生分组讨论接下来有丝分裂的过程可能是怎样的?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利用手中的材料模拟有丝分裂的过程。
③小组展示,教师评价: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然后教师给出证据——有丝分裂的的亚显微照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进行纠正,并展示。
(3)多媒体展示动态过程,深化理解与记忆: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是连续的变化过程,并总结各时期的过程特点。
(4)学生自主总结出有丝分裂各时期中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并画出相应的坐标图。
3、动手画图,总结升华,深化理解——总结深化有丝分裂
(1)教师引导学生以两条染色体为例画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
(2)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总结出细胞周期:
4、归纳总结,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做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总结。
教学策略(二)
1.学习细胞周期:
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比喻细胞分裂的过程,得出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且分裂间期比分裂期用时长得多。再利用教材表格证实,并由学生总结得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即使相同其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用时也不同且分裂间期比分裂期用时长得多。
2.学习分裂间期:学生思考:分裂间期用时这么长,有什么用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总结的出分裂间期细胞内的变化)
3.回忆染色体与DNA的相关知识:师结合图像同手中的染色体模型讲解在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几种形态和它们各自的名称,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之间的关系。
4.有丝分裂的过程:
(1)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并指出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才分成不同时期。
(2)由师生根据动画共同总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中的主要特征,并在有丝分裂固定装片下认识个时期图像。
5. 总结:
(1)学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DNA的数目变化,并绘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和DNA的数目变化规律曲线图。
(2)学生在纸上绘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个时期的图像(特别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变化),抽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用染色体模型拼出分裂期各时期图像。(以2条染色体为例)(如果时间不够可变成课后作业)
三、两种策略在完成教学目标上的比较分析
第一种策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形成多维活动的教学氛围,学生活动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既突破、理解重点、难点,又巩固、深化重点难点,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并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种策略主要以讲授式、观察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有丝分裂的过程,知识的目标能够达到,但是学生对于这个过程的理解及能力的提高有所欠缺,在情感目标上也没能很好的达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