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种人的起源  转

(2011-04-05 12:52:23)
标签:

杂谈

黄种人的起源[基因学说](转摘)
  • 阅读:(84) 评论:(0) 发表时间:2009-02-06作者:漠青
  • 黄种人
      7万年前,黄白种人ab1b3也离开非洲,他们没有走海岸线,而是走陆路,6万年前到达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并定居在那里,形成欧亚人群afb1b3。
      接着,白种人fb1b3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一部分回迁到以色列和北非,即今天的闪含语系;一部分继续向北迁移到到达里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欧语系。公元前3000年,印欧语系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扩张。西支一路到了希腊,西支二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 起源)。西支三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的祖先)。西支还有两路北上到了东欧波罗的海,西边的为日尔曼、东边的为斯拉夫。这些西支白种人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北欧的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东支一路向东迁移,首先到了中亚继而到达蒙古高原,称吐火罗人,他们后来全部同化于突厥人之中,但却使突厥人由黄种人变成为黄白混血人种。公元前1000年,最后一拨西支白种人也离开里海北岸的故乡,一路南下分别占领了黄种人的伊朗、苏美尔、阿富汗和达罗毗图语系的印度,他们都号称雅利安人。
      5万年前,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欧亚人群一支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剩余的欧亚人群另一支留居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故土,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欧亚人群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将自己居住区域(华南-东南亚)的棕色人种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种族灭绝,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说,此时华南南部和东南亚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2.5—3万年前,黄种人并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内陆支。沿海支黄种人又称百越(侗台)南岛,最初在越南一带形成,百越(侗台)南岛携带着明显的Y 染色体单倍群O1。沿海支黄种人的百越民族北迁至广东(如柳江人),南岛民族南迁至马来半岛。在广东,百越民族居住了几万年而没有外迁,因此发育出了统一的体质和文化。百越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壮傣和黎的祖先,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
      内陆支黄种人又称南亚(百濮),形成于缅甸、柬埔寨、云南一带,并长期居住于此(今中国的佤-德昂-布朗、缅甸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马六甲族、印度的蒙达族、斯里兰卡的维达人是其后代)。由于历史比沿海支稍长,渐渐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变,南亚(百濮)的Y 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为O2 和O3。
      当时,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万年)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陆边缘延伸,另一个效应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使得南岭等山脉成了黄种人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的天然障碍。当然,还是有一少部分人ab3st进入了北方,这少部分人携带了特色单倍群P。他们与后来到来的黄种人混合以后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又称阿尔泰。 1万年前,冰期结束,使得黄种人大量北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黄种人的北上也是分两条路线进行的。
      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通过云南、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并且分出了两支。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南蛮(苗瑶),Y染色体是O2、O3d、O3e。南蛮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2400, 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百濮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渭河地区,形成了汉藏民族。
      东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进入浙江、江苏创造了越文化,继而进入山东,创造了先东夷文化。
      由于广西西部和云南居住着百濮,湖南北部居住着苗瑶,所以百越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北部百越向东北迁徒进人江西,形成干越。部分干越后来西迁,形成后来的侗族Kam水族,侗族水族一部更向西远迁到贵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时建立了夜郎国;部分干越后来东迁进人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於越先后创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为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
      南部百越朝正东迁移,进人福建、台湾,形成了闽越各部。瓯越一半属于北部百越、一半属于南部百越。南部百越小规模进入海南岛也较早,但是大规模进入海南是较晚的事,形成黎族。汉朝时武帝灭南越,壮傣族群开始大规模西迁,到唐朝时进入云南和泰国;1215年更从云南的勐卯国西迁至印度。
      东部沿海支的南岛民族与百越民族相反,他们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广阔的大洋进发。公元前3000年之后,逐渐从马来半岛扩散到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占城。公元后又进一步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吉尔伯特(基里巴斯)、关岛查莫罗、加罗林群岛(波纳佩-雅普-特鲁克)、帕拉乌、瑙鲁]、美拉尼西亚[斐济、莫图、雅比姆、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波里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乌维亚、萨摩亚、汤加、图瓦卢(艾利斯)、钮埃、库克群岛拉罗通加、社会群岛塔西提、土阿莫图、马克萨斯、夏威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