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常常都被认为是个性的象征,尤其是大艺术家。而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这样的人物,则是充满了个性的个性,他们富有才华,与世人很不相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在人类的眼中,与众不同、和我不一样,是艺术的一个关键标准。而事实是,如果你有才华的话,那你就是当代的米开朗基罗,如果你没有,那你就是哗众取宠,就如同很多“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画像
本期→我们将继续走进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
推开这扇大门,你会发现,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们可谓是既有才华,又有故事。就像我们上期说过的小米与老芬之间的爱恨情仇一样,这两个互不待见的人,又要开始争吵了。
米开朗基罗因为美第奇·洛伦佐的去世而失去了靠山,他只身前往罗马。在1498年期间,小米在罗马得到了一个让他极具盛名的大订单,那就是《哀悼基督》。
这件雕塑,使他跻身成为了一线顶流的雕塑大师,而此时他才23岁,花一样的年纪,哦!不对,是拥有着风华正茂的小米拥有了耄耋之年的才华。
所以,我上一期分析过,达芬奇也有一定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对他怀有“嫉妒”之心。因为,此时的达芬奇已经46岁了,当然他嫉妒的只是他的年少才华,绝对不是长相,因为两个人在外表上绝对不是一个层次,即使达芬奇年长很多,但仍然是个老帅哥。
ps:达芬奇与米开朗基之间的纠葛到底是出于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达芬奇“嫉妒”用的是引号,而不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负责任的来讲,没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好了,铺垫完了,我想说的主角可以出场了,那就是《大卫》。
这件雕塑是1501年的作品,此时,米开朗基罗已经从罗马回到了佛罗伦萨,他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来创作大卫,到了1504年,他才和达芬奇一起绘制佛罗伦萨维吉奥王宫的壁画。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我的老伙伴,你就会明白,他俩之间的正面交锋其实应该是在《大卫》,而壁画则是巅峰。
此时,赶走美第奇家族的佛罗伦萨需要一件充满了自由与希望的雕像,用于彰显新执政者的开明与共和制度的欣欣向荣,米开朗基罗由于一战成名使他成为了这个幸运儿。
在三年后,1504年1月25日,《大卫》终于完工了,但是要把一个重达6吨的“家伙”搬到教堂的拱顶上,好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当局开始召集在佛罗伦萨极具影响力的30位人物前来探讨一个方案,《大卫》究竟该去哪?
在这30位极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中,有一位就是小米的“好朋友”+假想敌——达芬奇。
他在开会时毫不遮掩的认为《大卫》这个没穿衣服、有点笨拙的大家伙不应该被放在显眼的位置,他没有那么高的艺术价值,放在领主广场的一个长廊的屋顶下面已然是对他的最大尊重。
据说当时得知此消息的小米直接跑去与达芬奇大吵一架。
大卫 米开朗基罗 高3.96m 大理石雕塑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当然,讨论组中还有另外一组代表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他们希望这件作品能够被放置在维吉奥王宫的领主宫入口处。
还有一波如波提切利般的大画家坚持要将《大卫》放在原来既定的位置上,也就是圣母大教堂的拱顶上面,或者哪怕是在那附近也行。
领主广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旧宫前的“L”形广场,得名于旧宫(领主宫)。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起源与历史焦点,在旧宫的入口,就是大卫像的复制品。
说到这里,你就能明白了吧!人家花了3年的时间,倾注所有去创作的作品,被达芬奇的一句话就给否定了。不要说是暴躁的小米,就算是邻居家的二狗子也不会同意的。
可能达芬奇就是非常单纯的讨厌这种“只有”形体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雕塑吧!反正,两个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变得越来越糟糕。而貌似在瓦萨里的记载中,每次都是达芬奇挑起的争端,哈哈哈哈哈……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大卫》在各种声音的讨论下,还是被放置在了靠近领主宫入口的地方,也是最显眼的地方,他以一个极具耀眼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年轻小伙子的惊人才华。
当时人们从小米工作室处将大卫搬去领主宫时费尽了心力。这件雕塑高达3.96米,加上基座有5.5米之高,总重量达到6吨。小米为此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可爱的推车,用了整整4天的时间才到达市政厅,而这段距离却只有半英里,相当于800多米。
总之,这一次,小米又成功了。
下面,说完恩怨,看完八卦,咱们就来说说作品本身:
大卫的原形是取材于《旧约》当中的一个段神话,在公元前1010年左右,相传大卫是以色列的第二位王。
那时,非利士人开始入侵以色列,他们中有一位身材高达8尺相当于2.6米左右的巨人哥利亚,在与以色列交战时无人能敌,力大无穷,致使在双方交战了40多天,以色列都没有对策打败这个巨人。
而那时的大卫还是一位少年,他的哥哥们早已在前线应战,由于自己还很年少,所以只能为哥哥们送送饭,做做后勤工作。
在一次赶往前线时,他见到哥利亚将以色列人打的丢盔卸甲,于是悲愤交加,申请出战。当时的以色列王被他的勇敢所打动,赐予了他一副铠甲,但却被他拒绝了。
大卫只用了一身普通的少年装扮就走上了战场。
这位少年选用的战术是骂战,也就是诸葛亮骂王朗的那个计谋,大卫凭借一副好口才,把哥利亚骂的头晕目眩,无法顾忌周边。
于是,他就趁机抡起一颗大石甩向哥利亚,这个巨人被大石砸中,轰然倒下,大卫便踱步前去,一把将他的头颅割下来踩在脚下。
大卫后来成为了以色列的王,击退了非利亚人的侵略,使得以色列走向了统一之路,我们熟悉的扑克牌中的黑桃K就是他了。
这就是《大卫》作品的原形,文艺复兴早期的多纳泰罗就创作过一件青铜雕塑作品,也叫《大卫》。
这件作品创作时间是1430—1432年之间,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第一件复兴古希腊传统雕塑的作品。
多纳泰罗沿用的是古希腊雕塑中雍容大气的创作方式,年少的大卫被塑造成了一个富有生机而极具高贵气质的武士,总高为1.59m,现藏于佛罗伦萨巴杰罗国立美术馆。
大卫 多纳泰罗 高1.59m 大理石雕塑
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则是采用大卫即将迎战时的愤怒表情,表情状态被刻画的十分细腻且极具张力,带有一种年轻战士勇往无前的果敢。
他将大战一触即发时的人物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大卫双眼凝视敌人,面目中没有一丝怯懦。
大卫 米开朗基罗 高3.96m 大理石雕塑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大卫》的身体呈高耸站姿,头部微微倾斜于左侧,左手握着的是要打向哥利亚的石头,右手自然下垂握拳。
身体的重心放在了右腿上,左腿略微向前伸。整个身体的肌肉线条充满张力,流畅准确且具有成年男性的阳刚之感。
这件作品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很好体现,是将人本主义思想放到了“神”前面的代表之作,这与古希腊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
这件雕塑倾注了米开朗基罗的所有才华与热情,迸发出了一种与现实做斗争的激情与感染力,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与体现。
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好好欣赏一下这件作品,无论你从哪个方位来看,他都无可挑剔。
《大卫》这件作品真的很像他的主人,命运多舛。
在他问世之后,由于过于写实的裸露而被一些人唾弃,市政当局只能用28片铜制无花果树叶来遮挡住大卫的隐私之处。
之后在1527年,佛罗伦萨出现暴动,致使作品被敲断了左前臂,也就是举起石头的那只手,后来还遭受过雷击。
人们常说,命运专挑苦命人,麻绳专挑细处断,大卫的厄运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在1991年,有个自称是艺术家的疯子敲坏了他的脚趾,后来经过修复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我们今天在领主广场上看到的是一件大卫的复制品,真品被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是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页,有很多评价说他脾气不好,性格粗狂,不修边幅。
但这并不能成为你去鉴定一个人品质和才华的标准,任何说话直来直去,只知道闷头做事的人都不太受待见,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无论中外。
下一期,我会继续讲米开朗基罗的故事,讲讲他是怎么被他的甲方和一些小人摧残的,希望小伙们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