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风向变了,三个信号的出现,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买房的人

标签:
房地产风向变了最后一代买房的人房产 |
分类: 房地产与居家 |
房地产的“风向标”,三个信号背后的真相:90后,或许真的是最后一代买房人?
最近,楼市的热度又冲上了舆论的“热搜榜”。房价降了,利率下调了,各种宽松政策也接踵而至。看起来,楼市似乎在努力拉回人们对买房的热情。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身边的朋友们也开始频频发问:“房价跌了,现在是不是最好的买房时机?
”“我该入手了吗?”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回答,谁心里又真有底呢?
作为一个90后,我也常常被类似的问题困扰。说实话,买房这件事,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世纪难题”。看看周围的同龄人,为了房子愁眉不展、头发大把掉的比比皆是。房价太高,工资太低,攒个首付都得掏空三代人的积蓄。就有人发出了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话:“我们90后,可能真的是最后一代买房人。”
乍一听这话挺吓人,但细品一下,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最近楼市的几个信号,似乎正在印证这个观点。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好好分析分析这些“风向标”背后的现实。
信号一:人口拐点来得太快,需求自然就少了
先聊第一个信号——人口问题。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晚、生孩子更是遥遥无期?不仅不愿意结婚,甚至连谈恋爱的动力都在迅速下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只有902万,直接创下了194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买房的刚需也随之减少。
一位朋友跟我开玩笑:“现在年轻人连娃都不敢生,还谈什么买房?”虽然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它确实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工资涨得慢,房价却像坐了火箭一样蹿得飞快。买房,对我们90后来说,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再看一组扎心的数据:2023年,全国登记结婚的新人数量仅为683万对,而在十年前的2013年,这个数字可是超过了1300万对,硬生生腰斩了一半!年轻人不结婚,买房的需求自然也会减少。
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正在加速到来。根据统计数据,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4%,按照这个速度,2035年可能会达到20%。换句话说,房子的主要需求群体——年轻人,正在减少,而老年人虽然有房子,但他们不需要换房。这种供需失衡的趋势,未来的楼市还能像以前那样“高歌猛进”吗?
信号二:房价收入比失调得离谱,普通人怎么敢买?
再来说说第二个信号——房价收入比。前几天,我看到一组数据,直接把我吓懵了。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房价已经飙到5万到10万一平米的水平。就拿北京来说,一套100平米的普通住宅,售价轻松破千万。如果你是一个月薪两万的白领,这意味着,你不吃不喝攒钱,也得整整40年才能买得起这个房子。
再举个更实际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小王,夫妻俩在北京工作了五年,月收入加起来有3万多。两人看中了一套位于通州的小房子,售价800万。即便首付只交三成,也需要240万。而这240万首付,已经掏空了他们两家父母的全部积蓄。即便如此,每个月的房贷也高达2万多块,剩下的工资还要养孩子、生活,日子怎么过?
更讽刺的是,即便是收入相对较低的小城市,买房压力也不比大城市小多少。工资低,房价虽然便宜一些,但首付和月供依然让人喘不过气。30年的房贷压在肩上,日子怎么能好过?
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数据,问题就更明显了。东京的房价收入比是7倍,纽约是10倍,新加坡是5倍,而北京和上海,竟然高达30到40倍!这种房价收入比,怎么看都让人觉得离谱。难怪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躺平”,根本不敢轻易买房。
信号三:消费观念变了,年轻人不再为房奔波
最后一个信号,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90后和父母那一代人不一样,我们更注重生活品质,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安居乐业”。在我们眼里,房子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租房住,既省心又灵活,为什么非要背上几十年的房贷?
我认识一对夫妻,两个都是程序员,收入相当不错。按理说,他们完全有条件买房,但他们却选择了租房。每月花6000块钱租了一套地铁旁边的精装修公寓,生活舒舒服服。而省下来的钱,他们用来旅游、学习、提升自我。他们常说:“买房就是给自己找罪受。
”这话听着有点叛逆,但却代表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声。
-------------------------------------------------------------------
全文见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