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也“撑不住了”?一天关闭8家,更大危机正在逼近

标签:
银行也“撑不住了更大危机正在逼近财经 |
分类: 金融世界 |
银行,这个在很多人眼里“开一家就能日进斗金”的生意,最近却频频传来关门的消息。2024年,仅一年时间,全国已经有260多家银行“寿终正寝”。12月4日这天,河北和安徽更是一天之内解散了8家银行。听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银行还能倒闭?这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吗?”但事实是,这些倒闭的银行大多是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曾经为了扶持地方经济而设立,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更离谱的是,它们不仅不赚钱,还被一些人当成了提款机,喝干榨尽,最后不得不被合并清算。这一连串的乱象,让人不禁感慨:银行都扛不住了,老百姓的日子还能好过吗?
在很多人眼里,银行是“躺赚”的代名词,放贷收息,稳赚不赔。但这几年,特别是2024年,银行的风光不再。尤其是村镇银行,这种曾经为了扶持乡村经济、降低金融门槛而设立的小型银行,如今成了金融行业的“问题儿童”。数据显示,从2006年试点设立村镇银行,到2021年达到1651家高峰,这类银行数量一度占据全国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2024年,这个数字急转直下,仅一年时间就有260多家银行关门。这其中不乏因为管理混乱、经营不善而被拖垮的,也有因为被不法分子掏空资金而倒下的,甚至连一些农商银行也难逃重组的命运。银行系统的改革和行业洗牌,正在以一种异常残酷的方式展开。
事情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为了鼓励金融下乡,让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国家开始试点村镇银行。这种银行的设立门槛很低,在乡镇开一家,只需要100万元注册资本,在县级市开一家,也不过300万元。相比动辄几十亿、上百亿注册资本的大银行,这个门槛简直低得离谱。更重要的是,这些注册资本很多时候还是“虚”的,实际到位的资金远远不够。虽然政策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商业银行主导成立,自然人持股不得超过5%。但由于监管不严,一些人通过“代持”手段变成了实际控制人,偷偷把这些小银行变成自己的私人提款机。比如,2022年河南村镇银行事件中,吕某通过控制村镇银行非法转移资金,导致数万储户血本无归。
除了人为问题,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也注定了它的“高危”属性。它们大多服务于小微企业和农民,贷款利率高、风险也大。如果经营得当,收益还能覆盖风险,但一旦遇到经济下行或者管理不善,亏损就是必然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村镇银行的生存难题逐渐显现,最终走到了今天大批关门的局面。
从2024年年初开始,全国范围内的银行解散潮逐渐显现。1月到9月,每个月都有十几家村镇银行、农商银行或信用社关门。到了10月和11月,分别有8家和11家村镇银行宣布解散。12月4日这天,金融监管总局更是一天内连发8条公告,宣布河北7家村镇银行和安徽1家农商银行解散,并分别由沧州农商行和淮北农商行合并吸收。
这些银行为什么被解散?原因五花八门,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亏损严重,无法继续经营。以河北吴桥融信村镇银行为例,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银行,最初是为了给当地农民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但由于风控能力不足,大量坏账堆积,资金链断裂,最终被迫与其他银行合并。类似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屡见不鲜。更夸张的是,有些村镇银行不仅经营不善,还被人为掏空资产。2024年,河北晋州恒升村镇银行曝出一起诈骗案,实际控制人赵强通过虚假贷款骗取银行资金高达26亿元,最终导致银行倒闭。
除了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2024年,安徽濉溪农村商业银行因经营问题,被淮北农商行合并吸收。这些银行的倒闭,直接影响了当地储户的利益,甚至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有些储户去银行取款时,被以“反诈骗”为由层层刁难,最终只能空手而归。这种局面,让银行业的信誉直线下降。
银行解散的背后,其实是一场金融行业的大地震。曾经的村镇银行,为什么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制度漏洞和经营模式的双重问题。
先说制度漏洞。村镇银行的初衷是好的,但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注册资本低,监管不严,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代持股份等手段,控制了银行的经营权,然后通过虚假贷款、关联交易等方式,把银行的资产转移到自己的口袋里。最终,当银行资金链断裂,一地鸡毛的烂摊子只能由监管部门来收拾。
再说经营模式。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小微企业和农民,这些群体本身抗风险能力就弱,一旦经济形势不好,贷款逾期率就会飙升。而这些银行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又很差,坏账一旦出现,基本就无力回天。2024年,随着存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村镇银行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很多银行连自己的运营成本都难以覆盖。
更让人担忧的是,银行的服务质量也在下降。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频繁爆出储户取款难的事件。一些银行以“反诈骗”为由,要求储户提供各种证明,甚至还要录制视频才能取钱。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储户的合法权益,也让银行的形象跌入谷底。
监管部门不得不出手整顿。大规模的合并重组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后,可能会变成大银行的分行或者支行;而那些实在无法挽救的银行,只能宣告破产。这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银行业更加健康,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人付出代价。
到目前为止,2024年全国已经有260多家银行解散。其中,大部分是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这种大规模的行业洗牌,直接导致了银行数量的减少,网点的关闭,以及部分储户权益的受损。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存款和贷款的选择变少了;对于银行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裁员和降薪。可以说,这场改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的金融行业。
【网友热议】
银行解散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人调侃说:“看来银行也有‘破产’的时候,果然没有什么是稳赚不赔的。”还有人吐槽:“存钱容易取钱难,难道要逼着我们都把钱放到支付宝里吗?”也有人担心:“银行倒闭这么多,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的钱安全?”一位名叫“小李不存钱”的网友说:“开银行都亏本,那我这种没钱的还有啥好怕的。”另一位网友“存款难取”则表示:“银行这服务水平,要是再不改进,用户早晚跑光。”最后,有网友“村镇银行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这几年才开始整顿,已经算晚了。”
银行倒闭潮的背后,是一个行业的深刻矛盾:一边是低门槛带来的乱象,一边是经济下行带来的寒冬。那么问题来了:当银行都无法“稳稳地赚钱”时,普通人的财富该如何保值?未来,金融行业会走向更加健康的道路,还是会有更多的银行走向解散?答案也许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