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财报看中国平安的价值属性与成长性

标签:
中国平安价值属性与成长性股票杂谈 |
分类: 公司个股 |
来源:财联社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中国平安2023年的财报,“稳中有升”四个字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2023年,中国平安实现8006.95亿元,继续稳坐险企第一的宝座,同比增长4.1%;集团归母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大核心业务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润1409.13亿元,归母净利润856.65亿元,同比增长2.26%。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的营运ROE约13.2%,相比上一年增长了约3个百分点。平安能够在2023年内需不振、整体经济呈现弱复苏的背景下,交出这样一份高质量增长的成绩实属不易。
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表示,“我相信营运利润的下跌是一次性因素,未来3年,平安将重回业绩的高质量增长,我们对此非常有信心的。”
其实如果把镜头拉长到近十年的时间维度会发现,即便是在前几年深度转型带来业绩压力的时候,ROE这一核心指标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运行。
一、两大战略协同构建深厚护城河
一次好成绩可能是运气,但一直好成绩就是实力的体现。平安能够长期保持着高水准的经营成绩,背后离不开两大战略的协同发力,即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
1)综合金融
综合金融,这样一个在平安成立之初便已产生的构想,经过三十多年的打磨已经卓有成效,且成为了平安区别于其他同业的核心差异。
具体来看,平安的综合金融体现为“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存款、贷款、保险、投资、医疗、健康、养老等各种场景下平安都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感受到“省心、省时又省钱”。
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平安从“获客、粘客到转化”全链路的效率都会得到提高。例如,平安银行、健康险、证券在对内获客的成本,仅为对外成本的5-7成左右。当客户持有合同数超过4个时,留存率高达97%以上。年资5年的客户,客均利润是1年内客户的1.7倍。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价值挖掘效率,共同塑造了平台长期以来的高质量增长路径。把镜头拉长到近十年的时间维度来看,即便是在前几年深度转型带来业绩压力的时候,ROE这一核心指标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
这是因为在综合金融模式下,不同行业间的周期错配可以互相扶持,平滑周期波动,正如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所说,“综合金融的一个优势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综合金融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并非谁都可以完成。
首先,金融业务的开展需符合相应的资质标准。中国平安凭借其持有的全套牌照,已成功转型为一家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其业务范围横跨保险、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以及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致力于为客户带来全面而便捷的金融解决方案。
此外,精准定位并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挑战。中国平安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资产状况、生命周期和职业特征三个关键维度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并依据这些细分标签实施精准营销策略,旨在提高营销效率,同时减少对客户的不必要干扰。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综合金融模式并非可以被同行轻易模仿,平安拥有较强的先发优势,长期来看这一模式也会成为平安集团强大的护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金融不仅给平安带来了持久增长动能,还重塑了市场对其价值判断的框架。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平安的核心估值依据主要在“三数”(客户数、客均合同数、客均利润数)。
因为随着综合金融模式的不断推进,非寿险业务占比理应逐步提高,过去聚焦寿险业务以pev来估值的方法会忽视掉其他业务带来的价值增量。而将“三数”作为估值核心,其实有点类似于互联网平台的估值方式,即将客户视为平安集团商业化的基础,从客户视角挖掘平台价值。
------------------------------------------
全文见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