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长江,改道黄河!在外海冲积两座岛屿,震慑敌对势力!

标签:
优化长江改道黄河财经 |
分类: 工程技术与生态休闲 |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们哺育了中原大地,造就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如何治理开发利用好这两条天赋资源,一直是历代执政者和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让人震撼:长江全长6363公里,仅次于尼罗河,年径流量高达9500亿立方米,净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
更为难得的是,长江完完全全属于我们自己,其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水运枢纽作用,是其他国际大河无法比拟的。
相比之下,黄河虽然只有5464公里,但由于泥沙淤积,径流量却只有约60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还不如长江某些支流的库容量大。
为了保证南京以下的河道通航,相关部门不得不年复一年地进行大规模清淤。面对如此巨量的泥沙,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能否学学美国人的做法,对长江入海口进行适度优化呢?
要知道,这可不是简单地喊喊口号、耍耍嘴皮子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令人欣慰的是,美国人在改造密西西比河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无疑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密西西比河对美国的意义,犹如长江之于中国。这条全长6262公里的河流,不仅为当地农业灌溉提供了充沛水源,其内河航道更是货物运输的大动脉,极大地推动了沿岸各州的经济发展。
然而,基于保护海岸线生态的需要,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决定对密西西比河入海口进行人工干预。经过100多年的持续建设,如今这条大河已经将墨西哥湾的入海通道,延伸到了150公里开外。
由此可见,密西西比河的改造方案,完全可以移植到长江身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学规划未来长江入海通道和冲积岛屿的位置。
然后从上海开始,利用长江清淤的泥沙,再辅以人工混凝土石块,一步步按照预定线路,将入海通道逐渐延伸到东海的目标区域。
剩下的事就交给岁月去完成吧。经年累月,在天然泥沙的不断淤积下,一座岛屿,或者说是"中华岛"将徐徐崛起。
至于担心会影响通航的问题,其实大可不必。在延伸的150公里入海通道上,完全可以开辟出多条航道。
与此同时,上海、江苏的近海,说不定会因此变得更加清澈见底,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美丽的海滩风光。当然,这样的宏伟工程,可能需要持续百年,甚至更久。但它造福的,将是千百万年的子孙后代。
除了长江,黄河的治理开发,同样大有可为。作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虽不如长江那般气势磅礴,但其数千年来塑造华夏文明的作用,却丝毫不逊色。
回溯历史,黄河曾多次改道,大体有三个方向:一是北流入渤海,二是东流入黄海,三是东南流入淮河。其中,明清时期长达700年之久的"夺淮入海",让大量肥沃泥沙淤积在江苏境内,无形中为这里增添了大片良田沃土。
如今,现代黄河虽已不复当年泥沙之盛,但依然不可小觑。仅山东黄河三角洲,面积就在逐年扩张。
对于黄河下游的治理开发,同样可以借鉴密西西比河的成功经验,但需要因地制宜。譬如,我们首先要通过南水北调等举措,保证枯水期的黄河来水稳定。同时借鉴密西西比河模式,将入海口再向外延伸100多公里,最终在那里冲积出崭新的岛屿。
当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严重失衡,季节性缺水矛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治水经验,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对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进行系统化治理。
尽管这其中,需要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甚至需要付出数代人的努力。当绵延万里的河岸线,最终成为造福子孙的"幸福岸线",我们付出的一切,才算没有白费。
治水兴邦,自古以来就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当前,推进长江入海口优化、黄河下游改造的设想,绝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实实在在造福子孙后代的宏图伟业。作为炎黄子孙,你我义不容辞,更须担当为河流"梳妆打扮"的历史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