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海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中央这个新提法大有深意

(2023-08-14 15:04:47)
标签:

人口高质量

财经

分类: 财经时事
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明珠。新华社发

事关这件“大事”,中央这个新提法大有深意
播报文章  北晚在线  2023-05-23 13:52 北京晚报官网官方帐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并首次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谋划好人口长期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一是我国人口规模进入负增长阶段,并将长期保持这一总体趋势。2022年我国人口规模同比减少85万人,是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尽管以后某些年份还会出现人口的正增长,但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的总体趋势已经出现。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人口增速放缓或总量减少,是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是生育水平低,出生人口规模少,将长期保持少子化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50-60年代的生育高峰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生育水平迅速降低。尽管2013年以来我国多次调整生育政策,但生育水平只在短期内反弹,2016年以来生育水平持续降低,202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2022年进一步下降到1.06,远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0-14岁少儿人口在1993年达到3.33亿的峰值以后持续减少,2022年为2.3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6.6%。少子化预示着未来的学龄人口减少,生育人口减少,劳动力供给减少。

三是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高龄老人规模即将进入加速增长阶段,老龄化将向深度发展。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未来5年,1963-1968年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而1963年出生的人口是我国近70年来的峰值(3000万人),未来5年每年将有超过2000万人进入老年阶段。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0亿人,2060年达到峰值4.4亿人;2022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3800万人左右,2035年将增至约7600万人,2050年达到约1.4亿人。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长。

四是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增减分化趋势将长期保持。大城市群和部分中小城市成为承接城镇人口的重要载体,在全国人口持续减少的前景下,部分地区、部分城市人口收缩也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65.2%,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70%,并将在2035年前后达到75%以后逐步趋于稳定。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2020年我国人口进一步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集中,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地区人口外流,全国2896个区县中,有1507个区县人口净流失,比重达52%。这符合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国外城市区域发展实践也是如此。未来随着全国人口规模的减少,人口区域分布格局将进一步分化。

人口规模红利仍在,人口质量红利加速释放

尽管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未来相当长时期,人口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人口规模红利仍在,而人口素质提升、国际人才增加的人口质量红利加速释放,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和宏观背景长期不变。我国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这一态势将长期保持。根据联合国2022年的预测,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总人口将保持在14亿左右,到2049年仍有望保持在13亿。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


全文见我的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