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中需要学会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玩的就是心态
标签:
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股票 |
分类: 沃伦-巴菲特与大师 |
巴菲特说:“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盈利,但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然而,每一轮熊市,价值投资都会遭遇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投资没有达到心理预期时,会刺激大脑中的多巴胺,出现应激反应,账户短期浮动亏损造成恐惧心理,当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及时释放与化解才能重新平衡身心,而要释放这种情绪最方便的路径就是找到行为起始原因加以批判。
换个角度,倘若买入后迅速达到心理预期,市场很快大涨,账面浮赢,我们非但不会去质疑当初的价值投资动机,反而会在内心对其进行奖励与强化。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是否价值投资,而是出在心理预期。
1、正确的心理预期是投资成功的基础
同为投资者,巴菲特的心理反应路径与大多数人没有根本不同,差别在于他成功地调整了自己心理的前景预期,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预期标的不同。
面对证券市场,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把预期锁定在价格波动上,而巴菲特则是将他的心理预期锁定在公司的价值上,这不仅导致了两者在面对熊市时心理反应不同,也影响投资行为的成败,同时也正是价值投资的魅力所在,因为熊市中价格会错杀,但价值却很难改变。
巴菲特对此曾有明确建议:“希望你不要认为自己拥有的股票仅仅是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证,而且一旦某种经济事件或政治事件使你紧张不安,这张凭证就会成为你抛售的候选对象。相反,我希望你将自己想像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对这家企业你愿意无限期的投资,就像你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合伙拥有的一个农场或一套公寓。”
巴菲特还曾用“汉堡”来劝喻:汉堡降价了,买汉堡的人会排着长队,但股票降价了,大家都会被吓跑。在他看来,我们选择的投资对像正如汉堡一样,如果你喜欢吃汉堡,肯定希望汉堡价格下跌,越便宜越好,因为你可以吃更多啊。他说:“只有那些近期会成为股票卖家的人,才会乐于看到股票价格上涨,而那些潜在购买者应该更喜欢不断下跌的价格。”
另一方面是预期周期不同。
大多数人的期望值是买入后很快获利,如果买入后没有看到收益不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很难接受延迟满足,而巴菲特则认为,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不明智的,他说“价值投资需要长期坚持,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他对投资中的短视行为痛心疾首:“华尔街靠的是不断的交易来赚钱,你靠的是不去做买进卖出而赚钱。这间屋子里的每个人,每天互相交易你们所拥有的股票,到最后所有人都会破产,而所有钱财都进了经纪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们像一般企业一样,很久保持岿然不动,到最后你赚得不亦乐乎,而你的经纪公司只好破产。”
不同的心理预期直接决定不同的行为模式。当大多数投资者把期望值锁定在短期价格之后,不仅情绪上变得痛苦,行为上也会失去理性,在熊市中会有三种本能反应,其一是不忍痛苦,底部割肉;其二是即使手中有钱,也不敢建仓或者加仓,似乎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找到一些心理的平静,历史经验证明,通常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市场涨回来时,更加追悔莫及;其三选择视而不见不打开账户,虽然心里很痛苦,但忍过去,未来还有机会。
2、市场低谷期是投资者的好朋友
而巴菲特则会反其道而行之,“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出现有利可图的交易价格时,应该买进它们的股票。”他说。
比如上世纪70年代,美股“漂亮50”破灭叠加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股市大跌,巴菲特趁势“抄底”华盛顿邮报,成为他后来的主要获利品种,也是他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之一。
比如2002年他首次投资中国股票,大笔买入中石油,后来曾经一度跌破其平均买入价格,很多媒体当时因此嘲笑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失灵了,可当他2007年以约7倍价格卖出时,净赚约40亿美元,市场却再也笑不出来了。
---------------------------------
全文见我的图书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