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爸讲科学:如果停止清零,奥密克戎会对中国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2023-01-10 22:15:48)
标签:

老爸讲科学

造成多大的伤害

健康

分类: 医药食物与健康
奥密克戎

如果停止清零,奥密克戎会对中国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播报文章  老爸讲科学  2022-12-03 18:57 北京 科学公园创始人,科普作者,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最近,“浙江宣传”发表的一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刷爆了朋友圈。

除了让人动容的人本思想,文章引人关注的,还有“我国仅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人数就将会达到60万左右”这个论证。


如果彻底放开,中国到底会有多少人死于新冠?这是一个近一年来引人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版本的“预测”充斥网络,从400万到150万,从100万再到60万……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种说法呢?

在介绍具体结论前,我想先明确两个原则。

原则一 | 科学问题,听科学家的,专业越近越好

为什么要听科学家的,原因如下:

1)在科学问题上,科学家比普通人有更大概率接近问题的真相;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要用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职业。在科学问题上,尤为如此。 

2)即便会犯错,但科学家的自我纠错能力更强。科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犯错之后,勇于面对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原则二 | 兼听则明

当面对新事物时,科学家之间也可能存在分歧,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广纳言路、兼听则明。

有人会问,既然是广纳言路,那我是不是也应该听一听科学家之外的群体呢?

如果你的时间是无限的,且自身逻辑水平过硬的话,确实可以。

但如果上述两点达不到,建议你还是多听科学家的。

就拿“如果停止清零,中国人会死多少人”这个问题来说,不同人有建立不同的模型。

比如下图的小学数学模型,由美国人因新冠致死一百多万,估算出中国人会死亡三四百万。

 

算式:100万/3.32亿=x/14亿;所以:x≈400万

为什么有人对这个模型津津乐道呢?因为简单啊,既能够展示自己的数学水平,又能够为自己的观点站台。

对这类非专业模型,只需经过简单的逻辑判断就可以一笑而过:在美国因新冠死亡的一百多万人中,大部分是死于病死率更高的早期毒株和德尔塔毒株,而当前的奥密克戎病死率要低得多,如果中国现在放开的话,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死亡400多万人的。

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疫情期间很多非专业人士纷纷变身疾控专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数据模型”。

通过逻辑去分析非专业人士的言论是否靠谱,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直接去看专业人士的分析,既省时又靠谱。

除了民间的“数据模型”,一些有学术背景的非医学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要数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现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梁建章先生的防疫策略分析。

梁建章先生根据来自日本、新加坡、越南、韩国等国家的死亡率,建立了一个推算死亡数据的“模型”

根据当时的数据:“新加坡在2022.1.1-4.14期间,死亡人数累计482人,占人口比例0.00823%;日本同期死亡人数累计10432人,占人口比例是0.00825%。”

在校正了全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之后,使用梁建章先生的模型可以推算出,如果采用日本的死亡人数来预测,中国的死亡人数是3.8万;如果用新加坡的死亡数据,中国将因新冠死亡14.3万人。

鉴于梁建章先生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撰文评论:

“梁建章的文章对统计数字有很好的讨论。假定统计可靠,梁建章文章很有道理。

有些人的欠缺还很多。非生物学出身的梁建章先生,如果只听见分贝高的那些假专家、半桶水专家的言论,就可能没有注意到分子生物学的常规。

病毒突变,不是为了让人患病,而是其自身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不存在每一种病原体都是“越流行,致病力越下降、病人症状越减轻”的规律。

所以,如果立即开放,那么不仅几个地区全部感染,而且等于准备我国全民感染。

--------------------------------

全文见我的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