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时代机遇

标签:
双向开放的时代机遇股票 |
分类: 股票与市场 |
10月最后一周,美国多家大型科技企业相继发布最新三季度财报,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在内的跨国互联网巨头盈利前景不及预期。受此影响,美国股市多只科技股价格大幅下跌。
互联网服务跨国上市公司的估值低迷,从侧面反映了虚拟经济泡沫正在被全球投资者“厌倦”:从2022年初至10月28日,元宇宙Meta股票累计跌幅达71%、谷歌跌36%、Zoom跌55%。相比之前炒作的比特币、以太网、区块链、P2P等概念,这一轮“元宇宙”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就被黯淡的企业经营数据出卖,硅谷已经很久没有给投资者可持续盈利的互联网模式创新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新模式、新亮点的并非只是互联网行业,美国股市今年以来的IPO规模仅230亿美元,与2021年同期的2790亿美元相比急剧缩水。如果美国政客再给中概股找麻烦,与中国经济搞“脱钩”、“断链”,美国股市恐怕会在未来面临存量和增量“双双缩水”的必然困境,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又怎么会有生意呢?
此外,全球主权基金都面临“2022年全年投资亏损”的窘境,即便是最稳健的财富基金也在所难免:10月28日,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规模达1.2万亿美元的挪威政府养老基金承认,该基金在三季度亏损了435亿美元、且连续三个季度亏损,这种情况只发生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早已传导到普通民众的工资层面。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遥遥无期,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只有中国的债券市场投资者还能享受“审慎稳健”的宏观货币环境。
英美政客当然会把全球金融投资者的“囚徒困境”归咎于俄乌冲突,但专业机构都明白,2022年的亏损其实是在为过去十余年欧美央行滥发货币“偿债”,疫情又让这种“利润回吐”变得更加血腥。面临经济衰退风险的美国经济加上美联储迅猛加息,且11月初大概率还要继续加息75个基点,债券熊市远未看到拐点;美国股市短暂的技术反弹也阴云密布,科技股价格大幅跳水就是最新例证。
除了华尔街的金融精英,美国股市缩水、美国债券熊市还严重困扰着包括中东石油美元等在内的全球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国际资本刚给了妄图透支政府信用的英国市场一个教训,却对美国市场有些纠结:因为这些动辄成千、上万亿规模的机构投资者规模巨大,未来即便要逃离华尔街,也都需要一个巨大规模的金融“资产池”取而代之。
放眼全球,符合这个条件的恐怕只有中国:以上海、深圳和香港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中心,背靠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初步具有存量规模的证券化产品,且增长势头强劲:今年前三季度A股IPO融资规模达4370亿元,成为全球新股发行规模最大的市场,中信证券也超越高盛,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股票承销商。
中国经济需要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也欢迎多样化的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首先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高中国经济直接融资比重、避免经济过度虚拟化,特别是倾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融资需求,鼓励各级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等形式投资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股权,形成区域内拟上市公司的储备库,发挥多方面能动性,提高A股上市企业的“科技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