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碳路而行书写双碳新故事
标签:
中国石油双碳新故事股票 |
分类: 公司个股 |
黑46循环注入站现场,受访者供图
回首10年油气发展“碳”索路,中国石油书写了双碳新故事,也奏响了新时代的绿色篇章。
一叶知秋,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下称“吉林油田”)的10年转型路,就是中国石油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典范之一。如今走进吉林油田,广袤土地上油井丛林,多口井集中建设的“大井丛”与绿色发电设备映入眼帘;这10年,吉林油田创新聚变,智慧创新推动油气开采,全面推进CCUS技术创新与工业化应用,如今吉林油田CCUS(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技术)更是走在了行业乃至世界前列。
科技创新 助力油田增效
皑皑长白山、滔滔松江水,自然景观丰富的吉林省,也蕴藏着诸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吉林省视察,就吉林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
1959年9月29日,吉林油田被发现,1961年1月17日建矿投入开发,相对于许多大型油田,吉林油田属于典型的“三低”油田,开采条件并不算最优。为此,近10余年,吉林油田着力做好技术层面改造升级,加大开采生产中技术应用。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吉林油田,风光储等绿电设备立身其中,与坐落有序的油井设备相互辉映。这10年,在储层压裂技术、大丛井多口井集中建设等技术创新下,吉林油田打破了低渗透、低产量、低丰度、开采难的“瓶颈”,实现了高效和绿色开采的聚变。
10年间,吉林油田大丛井应用提速。2015年,吉林油田1号大井丛平台分布48口油水井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亚洲陆上最大采油平台”。2022年4月上旬,亚洲最大陆地采油平台——吉林油田新215区块16号大井丛平台投产,新投产的16号平台共有油水井72口,再次创造亚洲最大陆地采油平台新纪录,是吉林油田规模效益开发的新突破。
《华夏时报》记者从吉林油田处获悉,大井丛是吉林油田集成应用系列先进技术,实施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典范。大丛井平台占地面积仅1.85万平方米,但控制地下含油面积却达8.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达300万吨,土地占控比达1:432,与以往常规分散式单井方式对比,减少了占地面积6.79万平方米。
十年聚变,吉林油田科技创新赋能,老油田焕发了新动能。截至2022年上半年,吉林油田油气产量当量“双增长”。生产油气262.2万吨,完成年计划53%,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其中,原油产量219.4万吨,完成年计划54%,同比增加6.6万吨;天然气产量5.37亿方(页岩气3800万方),完成年计划49%,同比增加1400万方。
多方助力,十年间,中国石油的油气业务也形成“三个1亿吨”格局,国内原油产量、国内天然气产量当量、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各保持1亿吨以上。
攻坚克难 打造CCUS新模式
立身节能减碳远景规划,中国石油肩负重任。
回首吉林油田低碳转型的这10年,是一部创新、超越、历史性的自我革新。开采效率高了,规模生产完善了,CCUS技术及全产业链应用也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前列。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