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序:一句经文告诉你什么是“生命的真相”!

标签:
生命的真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学 |
分类: 综合杂谈 |
佛门讲“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
不只是时间会过去,世间任何东西都会“过去”,“现在”不过是暂时的停留,“未来”的还是未知数。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曾问弟子:“生命有多长?”
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摇头说不对。
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
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说的就是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属无常,刹那刹那地生灭。
说起世事无常,有一个很好的典故。
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内容讲的是郭子仪的故事。
当年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对唐室有再造之功,因此唐代宗便封他为汾阳王,并赐建汾阳王府。
动工后,郭子仪到工地监工,施工的工人对他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都是泥水匠,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
听完这番话,郭子仪从此再也没有去监工。
王府落成之日,郭子仪设宴庆贺,来宾非富即贵,但令人奇怪的是,造屋工匠们也受邀出席,而且酒席设在上首,郭子仪子侄的酒席反而设在下首。
因此有人不解,郭子仪指指造屋工匠说:“他们是造房子的”,又指指子侄:“他们是卖房子的”。
果不其然,郭子仪去世后,有商人在昔日繁华的汾阳王府旧址上捐建了法雄寺。
诗人张籍路过此地,看到这一情景,便写下了上文的这首感怀诗《法雄寺东楼》。
后来又有另外一个诗人赵嘏,则在同样的地方,写下了一首更令人感慨的诗《经汾阳旧宅》。
《大智度论》中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
意思是财富虽然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这是暂时的、无常的,终将被他人享用。
所以说无常,是生命的真相,也是人生的实质。
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
祖师云:“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
可以理解为世间一切皆如水中月影般虚幻,虽然如此,但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
但做的时候,不能执著于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
只有正确认识“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将弘法和修行有机结合在一起,身处红尘而自在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