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明珠与张磊:两位强人的抗周期自救

(2022-09-13 08:01:39)
标签:

抗周期自救

格力电器

高瓴资本

股票

杂谈

分类: 公司个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董明珠与张磊:两位强人的抗周期自救
钛媒体APP  2022-07-11 12:54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钛媒体APP官方帐号,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文|略大参考,作者|程怡,编辑|原野

 

 

张磊在“重仓中国”上,从买方业务,到兼顾卖方业务,董明珠结束格力捆绑经销商的时代,到亲自上阵吆喝。面对周期变化,两人都变得更为保守和务实,埋头去挣那些还能挣到的钱。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共同现身了新浪财经2022年的ESG企业论坛。

 

 

对于前者,这是最近少有的一次公开露面,也算是对众多“高瓴跌下神坛”声音的回应。是否跌下神坛还不好说,但他创办的这家投资机构确实在发生着明显变化。

 

 

比如在坚定“重仓中国”这条路上,它从买方业务,发展到兼有卖方业务,新成立的S基金,就是做这个。而区别于以往大开大合做现象级交易的风格,高瓴成立的首支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首关规模超过20亿元,总规模逾40亿元,远远不及以往动辄百亿的募资规模。

 

 

另一位自带流量的嘉宾是董明珠。不过这次她没有贡献什么“董言董语”,只是中规中矩地谈了格力对研发的投入,以及企业在降低碳排放上的社会责任。

 

 

张磊和董明珠,一个是开场,一个是压轴,尽管两人基本无互动,各自独美,但这两个名字早就有了交集:高瓴定增格力浮亏百亿的事情一度引发热议,更重要的是,从过往经历看来,他们都是对抗周期的高手。

 

 

中国入世之后创造出来的经济周期,带动了制造业、互联网、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崛起,也培养了一批本土企业家和投资人。董明珠和张磊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在当下,他们都面临着高速增长结束之后出现的,基数大、增速趋缓的新课题。

 

 

它需要创始人们继续拿出更多智慧,去磨合一个看起来不好应对的经济周期。

01、周期

 

 

每个投资人都想成为巴菲特,大谈价值投资,但也不要忽略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巴菲特”的土壤,即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后,遍地便宜资产的大环境。

 

 

类似的机遇,曾经出现在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后的世纪之初。

 

 

2004年,盛大网络的名字,出现在《福布斯》评选的当年十大科技IPO榜单的第四位。这份榜单的排名标准简单直接——募资额度。跟一众亏损上市的中概股不同,当时的盛大,已经凭借《传奇》游戏获得巨大盈利,况且陈天桥还给盛大包装了“网络迪士尼”故事,在美国资本市场很好被理解。

 

 

可即便如此,盛大从纳斯达克募集的1.52亿美元,比原计划的2.6亿美元,也少了近40%。

 

 

毕竟当时的市场行情不算晴朗,“互联网泡沫”翻篇不足一年。资本对纳斯达克指数在5132点后掉头向下,最低触碰到1200点的惨痛经历,仍旧记忆犹新。中概股,比如搜狐、新浪和网易,都相继有过股价跌破一元的至暗时刻。市场情绪阴晴不定中,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又表态要加息,以缓冲经济过热。一连串或真或假的动作,令资本陷入猜测和观望之中。

 

 

期间,摩根士丹利出具了一份报告,对没有明确营收模式的中概股坚定唱多,称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将在5年内跃居世界首位。

 

 

投行出具的卖方报告,作用相当于短视频里的美颜滤镜,在磨皮、大眼等功能的加持下,人人颜值飙升。这份“开大”的报告更是立场鲜明,以至于它不太像分析报告,而更像预言——虽然它分析得出的结果,直到现在也没能实现。

 

 

不过,这份报告的作者,现在已经被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中文互联网上,她被称为“互联网女皇”。友好的中国人民对海外人士释放善意的举动,很容易心存感念。十几年后,中文互联网对玛丽·米克尔出具的报告的关注,可能比美国科技圈还隆重。

 

 

回到当时,那份报告对中概股带来的影响力太有限了。彼时中国科技企业赴美上市就相当于A股市场的打新狂欢,股价抢眼的“保鲜期”极短,往往只在上市之初会出现。与盛大同年上市的腾讯,市值从60亿港币,一路向下跌到过20亿港币。更早一些上市的携程,曾经收获互联网泡沫之后,纳斯达克开盘当日涨幅最高的荣耀,但也仅是烈火烹油般甜蜜了几天。

 

 

这也不奇怪。古早时代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摸索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市场信心的摇摆也很正常。

 

 

事后来看,投资这些企业的风险资本,算是捡到了便宜货。比如腾讯和携程背后都站着IDG,1993年,熊晓鸽说服他的美国老板拿出1000万美金,做风险投资,创办IDG资本,收割了早期中国互联网圈的大半壁江山。

 

 

而真正让资本市场意识到投资中国科技企业能带来高额回报的,还属盛大网络项目。2003年,软银亚洲的阎焱捕捉到机遇,以4000万美元注资深陷法律纠纷的盛大网络。两年后,账面回报高达二十余倍。这样的成绩,即便放在今天都挺亮眼的。

 

 

海外资本去中国寻宝的故事由此开启。新世纪的中国,在外资眼中有着宿命般的吸引力,它有着难以接近和理解的神秘,却又散发着新鲜的、走在强盛道路并积极拥抱世界的活力,像是想象中充满甜与蜜的迦南美地。大批风险投资伺机谋定进入中国市场,红杉资本找来沈南鹏,DCM找来林欣禾,GGV找来符绩勋、SIG请到了王琼。

 

 

二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也没闲着,想着法地挤进A股投资。中国进入WTO的谈判,都包含着开放证券市场的外资准入门槛的谈判条款。

 

 

一个涌动着的资本大循环的周期起始了。所以,当张磊用“重仓中国”的故事,在2005年从耶鲁大学基金会募集2000万美金的时候,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谁会不喜欢押注强盛周期的资本故事呢?

02、时机

 

 

同很多风投机构注重在一级市场找项目不同,张磊的“重仓中国”是从二级市场开始的。这或许与他的过往经历相关。

 

 

当时,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寻找创始团队时,更偏爱有产业工作经历的。

 

 

沈南鹏在加入红杉之前,是携程的创始人之一。林欣禾加入DCM之前,在新浪工作近10年。王琼曾就职于UT斯达康,这家企业为VC圈输送了不少投资人。软银赛富的合伙人羊东,曾是UT斯达康的副总裁。

 

 

因为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比较能达成共识的投资理念就是投人。产业出身,意味着投资人更容易接触到创业者。2003年,刚刚转型做投资人的沈南鹏,曾经利用在人民大会堂外冒雨等车的空档,拦住身边的周鸿祎说“无论你做什么公司,或者投资什么公司,一定要告诉我”。美团的早期投资人中,充满了清华元素,红杉的张帆是王兴的师哥,北极光创投的创始人邓峰也是王兴的师哥。

 

 

张磊缺少此类“前提优势”。他第一份工作在国企五矿集团,整天搭绿皮火车去偏远省份给公司收购矿产品。后来拿到奖学金去耶鲁念MBA,曾经在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负责南非、东南亚和中国市场的投资。

 

 

这份工作履历听起来高大上,但张磊实际掌管的投资业务却有些边缘。因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直到2006年才进入中国,那时候张磊都回国了,在这之前中国能有什么业务?至于把矿藏丰富的南非市场交给他,可能也只是因为钟意他在五矿时期上山下矿的老本行。

 

 

不过,张磊可以近距离观察基金掌门人、传奇投资人史文森,这可能是这份工作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再后来,张磊成为纽交所的首位中国代表,跟二级市场结缘。在此之前,他略微跟科技行业相关的经历,是在1999年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抑制不住创业的冲动, 回国创办了中华创业网。它有点像早期的FA,在网上接项目,撮合创业者和投资人。

 

 

只不过,那个年代,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是稀缺资源,FA业务的成交量有限。没过多久,互联网泡沫席卷而来,科技项目变成资本“毒药”,大家看见也只想绕道走。张磊也停掉创业项目,再次回到美国。也就是说,如果论在一级市场的生意,张磊当时的成绩和时长,都只属于“浅尝”。

 

 

在中国做财务顾问的时代机遇,5年之后,被另一位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投行人士抓住了。

 

 

2004年包凡创办了华兴资本,把FA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从陈一舟的千橡科技融资,到当当网、奇虎、58同城,华兴都是财务顾问。基本上,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时刻,都能看到华兴资本的身影。到2015年,华兴资本撮合滴滴快的、美团点评、58赶集、携程去哪儿的四大并购案,又创造了财务顾问的高光时刻。

 

 

时代创造的机遇里面,总归是要冲出一两个弄潮儿。稍抓不住,机会就要落在另一个人身上。

 

 

03、重来

 

 

好在张磊也不是喜欢轻易放弃的人。

 

 

2004年再次回国创办高瓴资本时,张磊已经学会了扬长避短。他不去抢一级市场的生意,而把投资重点放在二级市场,依靠大量研究,把握市场投资机会。

 

 

高瓴资本的第一个故事,从腾讯开始。

 

 

张磊发现腾讯的故事,如今看来颇有些相识于微时的命运巧合之感。某次去义乌考察,他发现商家在姓名、电话之外还会留QQ号,由此判断,腾讯在低线城市和低龄人群中有很强的用户基础。当时腾讯刚上市一年多,还没找准作为现金奶牛的游戏业务,虽然凭借移动梦网的SP业务也有了稳定收入,但市值也就20亿元左右。

 

 

这份敏锐的观察力不光是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也受益于张磊本人接地气的成长履历。他不属于用自身自身光环去拓展业务的那路人。尽管作为河南省高考状元、人大和耶鲁毕业生,创立高瓴资本时也募集到了2000万美元,但他干起活来很踏实,经常和合伙人们一块儿闷头看书、看报告,研究行业和经济形势。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