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国奇:别人惧怕危机,为何敬业集团总能把危机变为良机、契机和先机?

(2022-06-01 00:13:15)
标签:

敬业集团

危机变为良机、契机和

股票

分类: 公司个股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2a788e2e9cc6d0bb8515f0e723618765.png@wm_2,t_55m中外管理《从0到世界500强——敬业集团成长启示录》小程序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2a788e2e9cc6d0bb8515f0e723618765.png@wm_2,t_55m中外管理《敬业的故事与哲理》小程序


别人惧怕危机,为何这家企业总能把危机变为良机、契机和先机?
中外管理传媒  2022-05-05 07:51北京中外管理杂志官方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危机和良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你改变观念,重新评估,趁机下手,危机就会变成良机。”1998年应对危机一战,让敬业集团真正把危机变为良机,危机变契机,危机变先机。通过逆势大幅合理扩张,敬业集团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硬实力,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此战让敬业集团这架战斗机,在爬升期飞过乌云密布的天空,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平流层,为今后的平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来,利用危机逆势发展,甚至“不放过”任何一次危机,成为敬业集团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

中外管理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从0到世界500强——敬业集团成长启示录》(独家解密,全书28万字)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金融市场存在泡沫,资本制造了泡沫。同时,泡沫太大时,也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破裂,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它不是由外在客观因素导致,而是华尔街金融大亨索罗斯制造的。1997年之前,亚洲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作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风暴中心的泰国,也是一个有望追赶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大好国家。但泰国还没有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遭遇了华尔街资本大鳄索罗斯等人的狙击,他们利用手中庞大的资金流,将泰国经济中的泡沫给戳破了。1997年之前,泰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就是泰铢和美元绑定,泰铢可以稳定无限制的兑换美元,但这时候美元贬值严重,亚洲各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处于高位。这给了索罗斯等资本大鳄做空泰铢的机会。
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度。消息一出,泰铢对美元当日狂泻20%。持续了4个月的泰铢保卫战宣告失败,以外汇市场为首,该国的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之中。不过,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的开始。随后,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资本的攻击对象,一场席卷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随之降临。
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1997年5月,国际金融炒家利用期货和现货两种工具在香港地区的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以及期货市场同时发力,对港元发起狙击。1998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一群金融大鳄再次将目标瞄准香港地区,对香港地区发起新一轮狙击。
彼时,当西方以“东亚经济崩溃论”主导国际舆论时,中国以强大的定力和魄力挽救了香港地区的经济,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亚洲经济的“定海神针”。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扼住了东亚国家(地区)货币贬值的趋势和程度,阻止了东亚经济的无底线衰退,也提升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投资者对亚洲市场的信心。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负面影响:我国出口明显下滑。虽然当时我国还未放开金融市场,避免了国际金融大鳄的直接攻击,但是当时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较高,东亚经济的恶化首先对我国的外贸和外资领域造成严重影响,不少产品出现过剩,而国内需求不振,失业人员骤增,企业周转困难,社会上形成严重的三角债,很多企业被拖垮。加上正逢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分流,内忧外患之下,当时的中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震荡。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前,敬业集团刚刚成立,羽翼未丰,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暴风骤雨。
对于以外贸为主导业务的敬业集团来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水杨酸、生铁等产品价格断崖式下滑,最低时水杨酸每吨8800元,生铁一吨不到1000元,同时资金回收困难,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一时间人心惶惶,如临末日。
此时,有着鸿鹄之志却处于扑扇翅膀练飞阶段的敬业集团,两只稚嫩的翅膀已经被无情地浇湿,它必须晾晒一下翅膀,想想未来的方向了。
“闭关”苦思:反者道之动
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发展的可谓顺风顺水,还不知金融危机是何物,所以即便从新闻里看到别的国家爆发了危机,也认为离自己还远,不会受到波及。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都有些手足无措,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此前也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
在危机面前,是退缩不前,还是收缩战线?李赶坡有个性格特征:临危不乱,越是大敌当前,他往往越冷静,越淡然。
李赶坡选择了“闭关”,当时,敬业集团在石家庄刚刚建成了华清池疗养中心,他就把自己关在远离厂区的房间里,让工作人员搜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相关资料,沉下心来,仔细研读。
远离繁杂的管理事务,让李赶坡的身心得以充分的放空,让他不再匆忙赶路,而是有时间思索前行的方向。
画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可以说是“下意识”。非常漂亮的画,一定不是埋下头来刻意画的,而都是头脑放空的灵光一现。所以,思索重大问题,一定要换场景、换空间,让自己从“现实”中走出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任正非在很多年前就讲过,一家公司要砍掉基层员工的“脑袋”,中层的“屁股”,高层的“手”和“脚”。也就是说,在华为,基层员工最重要的是做执行,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思考。而中层管理者经常需要面对跨部门协作的问题,所以中层管理者要砍掉屁股,不能让位置决定脑袋。等到了高层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思考方向,所以要砍掉手脚,不要冲到一线做事情。
所以,李赶坡对于技术不一定精通,对于业务不一定熟知,但在大方向上,他永远有着极为清晰的思考。李赶坡的战略眼光,从未放在当下,他一直处于脑袋放空,眼睛放远的状态。而这也不代表粗枝大叶,宏观致远和极端细致,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他身上似乎也能够随时分别调用。
在疗养中心里,李赶坡冷静地剖析了金融危机的起因、过程及影响,并分析了水杨酸和生铁行业的现状,又回想了敬业集团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一时间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李赶坡告诉工作人员,没有重大的事情,不要来找他。三天时间里,李赶坡一直在反复思考着走出困境的路径,从早到晚,没有一刻空闲过,甚至,连做的梦都是这个“话题”的。
有句名言说:“如果拥有强烈的热情和激情,那么,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从早到晚,整天都会冥思苦想。这样一来,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实现这个愿望的方向前进,使我们走向成功。”潜意识是最强大的,李赶坡学的是哲学,又做过政治老师,任何事物辩证来看,似乎是李赶坡的底层思维。
其实,在众多表象后面,其逻辑都是相通的。美国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有句话“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被众多人奉为至理名言。而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思想相比,巴菲特的话只能算是肤浅的“表象”。
中国古代辩证思想里就有一个重要的命题“物极必反”,最早见于《易经》。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这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以其柔弱去发挥作用。老子看到并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老子还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物,当它发展到极点时,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动就不会发展,道是要“动”的,“动”是道的主体。任何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这个变化是自然的——而任何时期的经济危机,也都暗含着这个规律。
熟读《道德经》的李赶坡,在“闭关”三天的冥思苦想中,终于找寻出了应对危机的方向和方法:
当时,经济危机带来了三个突出的表现:一、经济危机中最突显的问题是生产资料过剩,不付款或者少付款也可以买到货物;二、因部分企业停产或倒闭,劳动力、技术人员非常充足,而且工资待遇很低;三、银行的资金无处发放,先后七次降息,企业大多都有巨量库存,无人贷款,更无人新办企业。总结起来就是:物价低、贷款利息低、劳动力充足——正所谓凡墙皆是门,这些不正是企业发展的良机吗?
李赶坡认为,当时的形势,正可谓“反者道之动”。若能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奋起反击,不仅能平稳地度过危机,还能使企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同时,李赶坡觉得,这些思考,必须转化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才让被所有员工所认知,所熟记。既然是口号,就必须短小精悍、一针见血,比如“打土豪、分田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毛泽东在深入开展农村调查研究之后,开创性地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伟大思想,虽然这只是一句简短的口号,但却对当时的农民运动来说,却是一剂强心针,一下子就让亿万农民激发了革命激情,工农运动很快就组织起来了,通过进行秋收起义等多次农民起义运动,慢慢组建起来了革命武装力量,革命的火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与“打土豪,分田地”这个伟大思想紧密关联,息息相关。
--------------

全文见我的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