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每一次股市大跌,最深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标签:
股市大跌最深层的逻辑股票 |
分类: 股票与市场 |
虎年春节中,大家互祝投资“虎虎生风,如虎添翼”言犹在耳,但无人预料到虎年以来的五周交易会让港股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中概互联网KWEB ETF分别跌去21%、32%和38%。
作为对比,2015年6月A股见顶回落,2008年9月雷曼倒闭,金融危机爆发,2020年2月疫情在美国出现,上证指数、标普指数在五周也只分别跌了23%、25%和24%。
这一次港股与中概股的大跌,细心的观察家和分析师可以列举出精确到每天,甚至每时市场的坏消息,但三大主要导火线分别是俄乌军事冲突衍生出的通胀高企,经济衰退与中美关系紧张;疫情升温令中国最具活力的珠三角,长三角经济活动部分停摆;中美严监管协调失灵令投资者担惊受怕,无所适从。
每一次股市大跌,都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幸,但最深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市场发生了“流动性危机”。我更愿意分析的是“流动性危机”下投资者无可奈何的选择。
经济学家清晰地区分了三种流动性。第一是宏观流动性,也就是通常说了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可以用对应的利率高低或信贷宽松来衡量;第二是市场流动性,也就是经济中的实物或者证券可以变现的容易程度;第三是融资流动性,就是投资者向贷款者借钱的容易程度。
这一次市场大跌,固然有宏观流动性收紧的外部因素,但更多是由于三种形式的“流动性危机”: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的互相反馈作用造成的恶性循环、股票流动性差异带来的螺旋反馈、以及市场充满模糊信息时,市场流动性的突然消失。
2015年7月,我在FT中文网发表了《救市:多维流动性与掠夺性交易》一文,略微去掉当时的背景,基本保持文章原样,相信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近期市场大跌最深层的逻辑。
市场流动性与融资流动性
过去,人们把流动性危机简单描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彷佛只有一种力量在推垮市场,但实际上至少有两种力量的同步发力。这个过程可以被简化成三步:
(1)融资进场的投资者经历最初的损失;(2)贷款者催促还款,投资者需要追加保证金或者卖出持有的股票;(3)如果卖出市场流动性差的小盘股,则股价大幅下滑,损失加大,回到第(1)步;如果卖出市场流动性高的蓝筹或者大盘股,则损失略小,但是同样回到第(1)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