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军:关于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探析

标签: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探析财经杂谈 |
分类: 金融世界 |
“货币中立”思想可以追溯到1752年休谟的货币理论和利息理论。当时,这一思想主要用来攻击重商主义的概念,即国家财富是以一个国家拥有的黄金数量来衡量的。然而,“货币中立”一词最早由瑞典学者威克塞尔提出,后来由奥地利的哈耶克发展成为系统论。“货币中立”的观点否定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认为货币是遮盖实体经济的“面纱”。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经典的货币数量理论中。无论是费希尔的交易方程还是马歇尔和庇古的现金平衡方程,结论都是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而不会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任何影响,因为货币是中性的。
尽管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充分肯定了货币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认为货币非常重要,价格、就业和产出的变化都源于货币的变化,但他们认为这只是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从长远来看,货币仍然是中性的,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或面纱。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没有交替关系。只有当人们根据错误的短期价格预期作出决策时,货币政策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一旦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产出和就业将回到各自的自然水平。因此,任何通过政府的自由裁量需求管理政策来维持高水平和稳定的产出和就业的努力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加速上升和经济更加不稳定。
弗里德曼说:在短期内,例如,在5-10年内,货币变化将主要影响产出;另一方面,在几十年内,货币增长率将主要影响价格。货币主义政策主张货币当局应完全避免剧烈的政策变化,以避免短期内的剧烈经济波动。他们我相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是货币当局公开采取措施增加货币数量,这是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率的政策。基于理性预期、自然利率假设和持续市场清算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将货币中性理论推向了极致。根据卢卡斯的总供给函数,与自然产出率水平的偏差是由预期误差引起的。实际价格高于或低于预期价格,使人们认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其产量进行调整。如果人们有理性预期,他们会利用货币管理局政策规则的知识形成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由于假定价格迅速清算,且市场中没有预期误差,因此货币供应的可预测部分对就业、产出或其他实际变量没有影响。只有货币供应量的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不规则变化才能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但其影响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和波动。因此,政府金融管理局的经济政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的,其结果将导致通货膨胀。此外,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进一步证明了凯恩斯主义自由裁量政策在政策时间不一致性和政府信誉方面的无效性。
货币非中性
威克塞尔首次质疑“面纱理论”,认为货币和经济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货币不是面纱,它对经济有着积极和实质性的影响。正是它的积极影响使经济随时发生变化和失去平衡。如果我们能使货币对经济保持中性,它也能促进经济保持平衡,因为货币本身保持平衡。但是,由于市场利率往往与自然利率不一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实现均衡。因此,为了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这一货币非中性理论成为凯恩斯和后来主流经济思想的直接来源。
货币管理局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从不变价格水平下总产出水平和相应就业水平可能不同的现实出发,以货币工资刚性、价格刚性、流动性陷阱和利率长期缺乏弹性为分析前提,并针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变量,指出宏观经济总量失衡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市场力量无法迅速有效地恢复充分就业的平衡。充分就业只有通过政府制定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吸引投资和引导消费才能实现。强调“货币的非中性”是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基本特征。突出了货币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指出货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活动:一是货币市场决定利率,然后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出和总就业的变化;其次,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具有替代效应。
货币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选择,从而影响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从而导致总产出和总就业的变化。新凯恩斯主义在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探讨了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原因,建立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制造商决定价格和接受需求、新古典生产函数、市场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衍生的政策含义强调,由于自动经济均衡将以长期萧条为代价,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将经济稳定在接近自然产出率和就业率的水平。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分别说明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政策观。由于工资合同需要交错调整,因此不可能清理劳动力市场。政府对意外影响的反应比私营部门快得多。因此,在短期内,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将经济稳定在接近自然利率水平的水平,并且该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无论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理论争论多么复杂,长期货币中性已经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共识。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减少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总量平衡,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创造稳定的外部条件,这一目标已得到广泛认可,并被美、英、德等国广泛接受,成为欧美政府制定和修改经济政策的新依据。
货币幻觉
货币契约和信贷契约
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而是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即货币发行人对货币持有人的债务,货币持有人对发行人的债权。金钱本身就是一种契约和隐性报酬。在未来可预见货币形态的假设下,数字电子货币是一种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契约。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本文从契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货币的起源,发现货币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出现在交易过程中。货币本身是人类社会自然进化形成的“人人思想的社会秩序(货币交换)”。他解释说,金钱就像语言一样,是一种“社会习惯”。我们使用X作为交换媒介只是因为我们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这样做,我们想用它来彼此交易。这种社会交往习惯是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就像在一定地区形成的独特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爱好一样。这是一个隐含的社会契约(一致同意)。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选择初始交易媒介时具有地域性特征。沿海地区的人会选择贝壳,平原地区的人会选择绵羊,山区的人会选择兽皮。从契约理论的角度来看,金钱自然出现在交易过程中,它是一种“信用”关系的自然产物,是一种公认的社会契约。当有人想要违反现有的社会契约,选择其他商品作为货币时,风险成本是巨大的。当它不被公众普遍认可时,他永远不会冒险。因此,由于选择其他交易媒介的巨大成本,交易者只能选择遵守合同。
通货膨胀率
这种社会秩序或社会习惯是公众普遍承认的契约关系。笔者认为,在交易过程中自然演化而来的交易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工厂隐性契约的功能,即货币本身的契约灵活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原始货币是实物货币(贝壳、黄金、白银、贵金属等),所以没有发行人,持有货币的人有权交换所需的货物。当人们持有已被公众认可的货币时(只有当它被公众认可时才会成为货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交换所需的商品。它也可以储存起来,以便在必要时可以带到市场进行交换。这种保持当前货币和延迟未来货物交换的方式是隐性合同的保证。一个已经被公众默许接受的合同,即当时的货币,不仅具有被公众认可的功能,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会被每个人认可。因此,货币本身的隐性契约属性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具备。因此,货币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隐性契约的属性。不仅是货币最初的物理形式。此外,纸质信用货币都是社会隐性合同,通常被持有者默认接受和使用。如果持有人不能默许。承兑不再被称为“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这与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不同:“货币自然是金和银,但金和银不是自然货币”没有矛盾。黄金和白银在货币的自然选择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质地、易于分割和耐腐蚀性。只有公众公认的交换媒介才能充当货币。因此,可以说,只有具有社会隐性契约属性的交换媒介才能被称为货币。
显性契约(信用)继续复制和扩张,隐性契约(货币)使货币在社会中充裕,信用扩张,价格上涨,经济活跃。穷人和懒惰的人有了工作,更多的土地被耕种,生产增加,制造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人们对农民的依赖减少。”这样,一个国家的产值就会增加,国家和人民就会富裕。“一部好的法律可以使货币充分流通。它可以使货币用于对国家最有利的工作。但法律不能使货币分配不足。如果不增加流通货币并使更多的人获得工资,更多的人就不能工作。”。显然,货币可以促进贸易,从而推动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和就业。信用工具作为货币支付功能的延伸,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因此,“信贷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贷的增加与货币的增加具有相同的效果”。可以看出,信贷创造理论的创始人约翰·罗承认信贷和货币的巨大作用,但没有揭示信贷和货币所依赖的客观条件,也没有意识到货币和信贷不能无限期地提供。结果,“罗氏系统”最终因公司股票和银行债券的挤兑而破产。探究约翰·罗错误思想的根源。他认为土地货币(以土地为抵押)有无限的创造力。在执行价值尺度功能时,不需要实际货币,而需要概念货币或想象货币。这一思想导致了随后的货币溢出和价值尺度功能的丧失,以及信用溢出导致的信用功能的失效。可以看出,信用在当代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信用契约的顺利实施是促进现代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重商主义
货币的扩展形式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形式,是一种社会权力,可以转化为私人权力。一方面,追求这一权利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以增加货币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将继续促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种权力不仅使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而且所有资本都必须以货币开始和结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调查还是个人调查,都要求货币资本或货币形式的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可持续推动力。”随着经济增长,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构成的改善将对就业产生双重影响。然而,从资本主义数百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促进了就业,但就业增长率低于资本积累增长率。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货币的内生性表明,货币流通量是由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即商品总价格除以流通速度。货币作为一种被动因素,适应市场商品价值的变化,并通过货币储备的“蓄水池”进行调节。货币供应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货币的支付手段和储存功能将断开买卖的分量。这种脱节的宏观表现是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差异,使经济失衡成为这种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此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货币供应量将影响物价水平的稳定。当商品供应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货币相对价值增加,而商品相对价值减少:当商品供应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减少时,货币相对价值减少。马克思:“我们可以在产业周期的变化中看到一个完全相似的现象。当危机来临时,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这反映在货币相对价值的上升上。相反,当信心恢复时,商品价格普遍上升,这反映在货币相对价值的下降上。”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的真实价值都没有改变,但一切都没有改变。"
自然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