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2010-07-03 12:23:36)
标签:

杂谈

 

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杨万鹏

隐性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不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可靠保证。

 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内容有内在和外观的两种结构形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就是其内在的存在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与课程等就是其外现,也就是其外在的存在形式。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内容就是其内涵和外现象统一的形式而存在的。所谓内涵或内存的存在形式,就是指其文化的内在属性,是一种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必须借助于物质的外现形态才能为人们接触到,感觉到,从而使人们获得具体的把握;所谓外现,实际上也就是指体现抽象观念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文化内涵必须借助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甚或课程标准之类外线形式才能给以存在,两种存在形式,缺一不可。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iassroon)中论及非正式课程,并提出了“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之后,便有了明显课程与隐蔽课程之分。一般认为,明显课程是学校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官方制定的,学校通过正式学习所获得的学校经验。而隐蔽课程则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隐含的,或完全违背认可的,却又十分有效的学校经验。具体说来,它是形成学生参与与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如师生关系,课程规则与程序,教科书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学生成败的奖惩方式等。隐性课程就其内涵来讲,是非学术性的,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学生学业的成败。它更多地是指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的群体在行为过程而产生的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它属于非实体的精神文化,是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隐性课程虽不能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业上的成败,但通过外在的价值判断,可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隐性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包含了学校经验与知识中明显和硬性的课程所不能包含的方面,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它概括了课程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范围,研究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以往的教学所缺少的东西。对教育者来说,隐性课程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不仅展现了在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被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对学生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教育,教学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