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途中,我无意间听到有人说:“藉河边上晨练的人看见河面上漂着学生的校服。后来才知道昨晚一个高三孩子的生命结束在这冰冷的河水里。父母后悔得死去活来,孩子不知是否能在那里能安息。听说这个孩子去年考了610分,但家长因为清华大学没有录取,就劝孩子复读了,眼看今年高考在即,孩子的这次模考得分560,当妈的不能接受如此优秀的儿子竟然会考出这么‘丢人’的分数,责备和漫骂声让这个孩子不能接受,最终决定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然而,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有老妈管教儿子,儿子却说:“你再每天给我学习学习的唠叨,我要让你象藉河里孩子的父母一样后悔。”这位母亲真是感慨万千,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话听起来有些不求上进,其实,它包含着珍爱生命的真理。高考前的孩子压力很大,越是一直表现优秀的孩子,沉受打击的能力越弱,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责骂是大忌,爱孩子,就接受孩子的优点,接受孩子的缺点,接受孩子的成功,接受孩子的失败。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在孩子沾沾自喜时,让孩子戒骄戒躁;在孩子萎靡不振时,让孩子鼓足干劲。每天抽时间和孩子聊天,每当孩子“颓废”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让他振作,或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让孩子靠着父母的肩膀遐思。这样与孩子长期相处,孩子知道怎么排除心中的压抑,选择轻生的念头应该不大。
我突然又想起听说过的另一件事:一位老爸与上高中的儿子发生冲突,儿子直接去爷爷奶奶家住,老妈成了父子的传话筒。老爸让妻子告诉儿子:“如果不向老爸道歉,就不要进这个家门。”儿子让老妈告诉父亲:“那个家里,有我没他,有他没我。”女主人围着这两个男子,转都转晕了。父子为何反目,是家长特权在做崇。接纳孩子,教会孩子宽容;尊重孩子,教会孩子感恩;理解孩子,教会孩子沟通。
如果突然有一天,孩子说他(她)喜欢把头发染成蓝色,或剪成奇型怪状的发型,当父母的肯定是极力反对,反对的动机是对的,但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议才是最主要的问题。有人说,那么小的孩子染什么头发,磨破嘴皮地给孩子讲大道理,这道理孩子肯定懂,所以你怎么说他都不会听,父母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又无济于事。孩子要做的,我们为什么要先说不呢,我们何不建议孩子找个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方法让他去体验一下,玩一次觉得没劲了也就好了!
记得去年腾腾看见网上一个动漫卡通孩子的发型很帅,就是流海遮住右眼晴的那种发型,当时说什么都不同意理发,要留下来。我一看,这发型那适合学生,就说:“你的要求我可以答应。”腾腾一听特别高兴。我说:“有个条件,留着这种发型,学校门老师肯定是不让进的,要么你在家休学一段时间,耍完酷再去上学,要么暑假我给你买个这种假发型戴一下,照样可以过过喜爱之瘾。”腾腾最后选择了后者,就同意去理发了。可是,等到了暑假,腾腾想留这种发型的冲动没了,所以发型的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划上了句号。这件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想法有时只是一时的冲动,父母应该给孩子合理性的建议,让孩子在遇到事情时做出合理性的选择。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指航灯,但孩子才是其人生航船上优秀的舵手。
如今的孩子,在高考之前,为分数而活,为特长而活,对大自然的体会和亲近越来越少,以至于对大自然的感情越来越淡,甚至觉得和父母交流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就说上周吧,腾腾道馆放假,我们一家人去陇西,一路上,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田,红通通的桃花,雪白雪白的梨花……大自然是一副天然的色彩画,我激情万分地高举照相机,摄下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片。腾腾有气无力地躺在副驾上睡觉(腾腾晕车),每当能停车的地方,老公停车吸烟休息,我是尽情地跑到油菜花地里去享受大自然的美,腾腾还是若无其是地站在路边,不停地催我别摄了,快点回家,我真想不通这水泥砖墙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对大自然就没有兴趣呢。腾腾不是在被逼的状态下学习,也几乎没有上任何他不喜欢的课外班。所以,我觉得问题在我的教育方法上,要解决的可行方法是引导腾腾喜欢上摄影,这样可能他对大自然会有感情。周末,一家人去户外休闲应该是一种不错的亲子沟通交流。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时亲子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孩子开始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方,不再以父母为榜样,也会看到父母的不足与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反抗情绪增加。父母就不要再做高高在上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会生气,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而伤心。接受孩子的成长,给成长中的孩子合理化的建议,告诉孩子那些事是必须做的,有什么好处,那些是不能做的,有什么后果。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应该有一定的辨别力,只要家长的方式方法得当,孩子还是会和父母愉快地交流,把孩子之间那些趣事告诉父母,把成长中遇到的麻烦倾诉给父母,希望父母永远做他(她)心里的支持者。
现在孩子所处的环境,学习压力很大,为了防止孩子轻生,为了防止父子反目,为了让孩子有生活情趣,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按照自己孩子的特点,不停地给孩子减压,让孩子通过运动、休闲、交流等方式自我减压,让我们以后听到孩子的惨剧越来越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