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中美育儿)

(2011-01-16 20:07:42)
分类: 育儿心得

http://blog.oldkids.cn/uploads/diary/200903/26210149855.gif
 

                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最近,有人推荐新书《我在美国做妈妈》,讲的是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在《华尔街日报》发文详列管教俩女儿的“十大不准”,旋即引爆中美育儿论战,蔡美儿的俩女儿在学业和音乐表演上都取得卓越成绩,以中国式妈妈教育在美国取得成功。

    我没有看到这本书,也不好妄下什么结论,只是搜到了蔡美儿同志的“十不准”细细研读:“不准在外过夜;不准有玩伴;不准参与校园话剧;不准投诉不能参与校园话剧;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自己挑选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低于A级;除了体育和话剧,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玩钢琴及小提琴以外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我不是教育方面的成功人士,也不知道中国的教育专家怎么看待这件事。我只是一个孩子的家长,而且只能有一个孩子。看了这个十不准,我能表示同意的只有一个不准即就是不准在外过夜,但这个不准我也不会绝对化,如果孩子有足够的理由需要在外面过夜,比如孩子跟老师去参加某项比赛,我不能陪同,孩子也不能在家就寝,我当然得特准,这不准也有原则外的灵活。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年龄关系,在判断能力和生活经验方面总会存在不成熟的方面,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也需要父母定下标准约束,标准只是个遵循的准则,我不相信蔡美儿的俩女儿完全是因为遵循了其母亲制订的“十不准”才会在钢琴和小提琴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

    每个人大脑结构功能有别,所以每个人在某方面都是有天赋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把蔡美儿培养了俩女儿在音乐方面的神童作为普遍教育孩子的方法去推广,我个人是不赞成的,也是不会去运用于实践的。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弟兄两个,相差一岁,每次考试,哥哥是全班倒数第一,弟弟是全班顺数第一,班主任戏说,你们两同吃一锅饭,同吃一个妈妈的奶,怎么差别这么大呢,最后老二在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师范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老大毕业后没有考入初中就跟父母干活成为一名农民。这两弟兄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孩子的爱也应该是一样的,可俩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是大不一样的。我认为这俩孩子的最后归途,只是因为存在资质或天赋的差异,并不完全是因为妈妈的教育准则造就孩子的归途有别。

    人是群体性的,一个小时候没有玩伴的孩子,即使其独特天赋确确实实给社会创造了一定的财富或功绩,但如果孩子成人后不能与别人融洽相处,更可悲的是不能找到一个一生相濡以沫的伴侣,即使再成功,只能类似于一个高智商的机器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有许多玩伴,学会分享,学会共担。

    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是对孩子成长的锻炼,作为学生,首先要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学校有话剧或其他集体活动,孩子应该积极参与,为集体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丝光,一点热。蔡美儿同志的不准孩子参与校园话剧,更不让投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让孩子学会忍耐,但这种忍耐要有一定的限度。从本质上看,我认为这是对孩子充分行使自己权利的一种强权剥夺,我不会赞同,也不模仿,更不会去执行。 

    我认为,劳逸结合,事倍功半。孩子在读书阶段,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主旋律,而适当的看看电视,玩玩电脑游戏,也不会影响这个主流。电视新闻能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电脑游戏会让孩子放松紧张学习后的神经,只要不是沉迷,我是坚决不会反对的。

    孩子小的时候,对自己喜欢什么,没有准确的概念,父母可以仔细观察,给孩子挑选喜欢的课外活动,这无可厚非,但是孩子需要适当的课外活动,才能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取得成效。

    对孩子定高标准,严要求,对孩子来说不完全是坏事,可蔡美儿的规则是“不准有科目低于A级,除了体育和话剧,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我想了一下,不管在那个集体,只能有一个第一,或者最多有几个并列第一,不可能一个集体的几十个孩子都是并列第一吧。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每个想当将军的士兵并不一定都能当上好将军。如果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和蔡美儿定的标准一样,肯定有绝大部分的孩子达不到标准,达不到后会怎么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制定标准其实倒成了简单的事情。

    在我们的身边,同样的老师,教授同样的课程,有的孩子对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学得津津有味,有的学了好长时间还是一敲难通,急得老师和家长团团转,可收效不大。蔡美儿让孩子不准玩钢琴及小提琴以外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我觉得她的俩孩子中一个是对钢琴有兴趣,一个对小提琴有兴趣,如果让两个孩子练习同一样乐器,肯定会分出个第一、第二来;如果让俩个互换乐器,我不知道会不会还取得现在这样卓越的成绩。

    教育孩子,一定要承认个体差异,然后再进行慢慢疏导,在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有人总觉得别人把孩子教育的那么好,就把人家的育儿经验搬来用到自己孩子的头上,可事后仍然会觉得,这怎么对自家孩子不起作用呢。教育孩子,千万忌讳人云亦云,今天有人说西方教育方式好,就把孩子“放开”了,明天又有人说东方教育方式好,就把孩子“管死”了。

    孩子是与父母相亲近的,育儿却是从小开始的。从孩子入怀的那一天起,就要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到孩子读书了,才发现人家的孩子怎么教育的那么好,就取经,然后当法宝奉为至上。可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孩子还不如从前了,或根本没有进步。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和品德的培养更重要。曾经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幼儿园的家长挤破头去让孩子学“奥数”,学“珠心算”,学“乐器”,学各种各样的特长,而正当孩子学的按时起床,整理衣物,打扫卫生,准时睡觉等基本生存技能时,却被各种证书掩护而变得面目全非。当伦理道理丧失地让人大跌眼镜的时候,当孔子学院在异国他乡慢慢兴起的时候,又有人开始“投机”家长的钱袋,一些所谓的国学教育课外培训班又打上了家长的主意,家长把钱掏得心安理得,甚至有家长因为孩子没有背会《三字经》或《弟子规》,让孩子惨死在自己的亲生母亲手上,这是怎么的悲哀。

    不管孩子有多大,不管孩子的能力,我们每一个家长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再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把孩子的每个闪光点放大,让孩子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合格成员。教育孩子,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千万不可做教育孩子的“墙头草”。

 
http://blog.oldkids.cn/uploads/diary/200903/26205831396.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