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山又名焉支山、删丹山,在今甘肃山丹县境内。(摘自林剑鸣《秦汉史》P383)
有说法认为,燕支山是匈奴语的音译,既是音译,其名多矣便不足称奇。焉支山、焉脂山、删丹山、燕脂山、胭脂山等等,为中国西部名山,与地理学、与方志中的删丹山、山丹山或大黄山同为一条山脉。
燕支山位于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东南五十多公里处,东西绵延一百多公里,南北横跨二十多公里,山坡上松柏常青,水丰草美。山中冬温夏凉,气候湿润,特别适合于畜牧。
燕支山地处张掖所辖山丹县城东南50公里处。绵延在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是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这里是天然林区,面积达15万亩,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夏日冰雪融化,清流缓缓而下,汇集成渠。山坡上原有唐将哥舒翰修筑的寺庙,早毁。山下西北有霍城遗址,据说是汉将霍去病屯兵之处。
有一说法,是该山原来不叫焉支山,叫胭脂山。是此山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还有的史书上说,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由张骞出使西域之行时引出。为了彻底弄清楚,查了《辞源》,才知道: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所以,到现在张掖市修缮卧佛寺还是用这种染料,涂抹雕梁画栋。据传,当年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万余骑兵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杀敌八千余人。)
http://s12/middle/67cf346f4a62064a5ebfb&690
http://s9/middle/67cf346f4a620720d5a48&690
另有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yān
qí)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中段焉,耆盆地中央。东南与博湖县毗邻,北与和静县接壤,东北与和项县相连,南与库尔勒市相望,西南与轮台县为界。总面积2429.32平方千米,总人口12万人(2004年)。有回、汉、维、蒙等23个民族。(汉朝时代,匈奴西边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令其统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并向诸国征税,收入颇丰。)
http://s9/middle/67cf346f4a6201ce5554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