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武夷山五夫访古(下)

标签:
转载 |
五夫访古(下)
到底是历史沉浸的地方,到底是“半亩方塘”诗意的地方,到底是世代居住根脉永在的地方,尽管天气闷热,游客还是络绎不绝,借假期前去写生的学生有数批,都默默地坐着面对千年古镇。
理学文化浸透了的闽南山村,无人问津的桃花源,成了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展示在地域、布局、建筑、生活习俗、文化表现诸方面,古镇反应表现的氛围、建筑格局、构件造型、物产特色有着古镇自己的特色,所以,一天逛下来,只能看看镇容镇貌、建筑样式,了解了解牌坊、寺庙、祠堂、街道弄巷这些,在脑海留下与别处不一样的印象。
刘氏家祠
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移建现址(兴贤书院斜对面)。朱熹为刘宅写了两幅褒颂功德的对联,分别是:“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群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历代修葺。祠门上方嵌刻“宋儒”、“刘氏家祠”石雕,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
紫阳楼
是朱熹居住处。紫阳楼在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熹十多岁就在这定居,住了近50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千古名句。
踏入紫阳楼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尊朱子雕像,背后墙面上是他所写的“紫阳楼记”碑刻,旁边有一块黑得发亮的石碑,这是整块巨石凿成的石碑,介绍“高3.7米、宽1.5米”,上面记载着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刘子羽的生平事迹。碑文撰写者是朱熹,刘子羽是朱熹的义父。
这是赫赫有名的神道碑,碑上有着3725个字,但碑的两个面很光滑,有缺损。因为此碑流落民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现这个碑时,已经躺在村民的门口成了磨刀石——这类情况其实相当多。现在紫阳楼的是复制品,真神道碑在文物管理部门。
朱子社仓
清代粮仓,单进廊院式建筑。悬山顶,土木结构,面积近四百平方。闽北各地效仿,原多达一百多个,现仅存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