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2017-11-02 10:13:04)
标签:

转载

  笔者在文章《关于“咸丰重宝”背“当制五十”的思考——出现的穷乡僻壤的“大珍品”》中谈到宝泉“咸丰重宝.当制五十”钱的雕母,其中看到清代雕母钱分为两种,“未开金口”和“开金口”两类:[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这种“未开金口”的钱币引起笔者极大的兴趣,而笔者这两年收藏到两枚在收藏市场上被称为“雕母”的清代宝源钱币,一枚是“乾隆通宝”,另一枚是“道光通宝”: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这两枚钱币显示出,“未开金口”钱币的两种形式——“方孔”和“圆孔”。这两枚钱币是否真正为“乾隆朝”和“道光朝”的雕母,尚待考证,但是基本可以确定与这两枚钱币一起出现的钱币,特别是宫廷花钱,为清末、民初,原来清代钱局的人利用钱局所藏铸母或雕母翻铸的,因此,这两枚清代形式的“未开金口”的钱币,被认为是钱局工匠雕刻,或翻铸的所谓“雕母”。但是这两枚钱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未开金口”的雕母钱在形制上的变化。

   笔者在这篇文章将研究“未开金口”的雕母钱的历史。

          一、“雕母”前史与定义

 

     “雕母”的出现,与中国铸钱技术的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钱币学界认为,钱币铸造工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多种铸币工艺并存;西汉以铜、泥合范和铜范铸造为主,兼用泥范;从新莽到南北朝盛行叠铸;唐朝以后,没有再

出现叠铸钱范及其模具,表明铸钱工艺发生重大变化。认为唐朝初年已用母钱法铸币,并一直沿用到清末。

因此,母钱铸币法,必然涉及到祖钱问题。如同龚伟先生的《雕母祖钱鉴赏》一书中所说:

“以钱为模就是翻砂法造币的基本特征和形态,其全称为“母钱翻砂浇铸法”。母钱翻砂浇铸法,顾名思义,母钱为先。我认为母钱的定义应该是:“母钱,翻砂法铸币之钱模,一般由雕母直接翻砂而成。研究母钱,.不能不追根寻源,查找母钱的出处和来历。懂得了母钱的正确定义,就要追溯到母钱的源头—祖钱。把祖钱.研究透了,弄清楚了,翻砂铸钱的基本特征、形态和规律就清晰可辫,一目了然了。”

“祖钱的研究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什么是祖钱;第二,如何识别祖钱,祖钱有哪些类别。”

对于“雕母祖钱”,龚先生给出下面定义:

“雕母祖钱是进呈皇帝的钱样,经审核通过后,作为铸造母钱之用。”

“我国自唐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出新样,需由皇帝审批,看其形制.、钱文、大小、厚度、重量等方面是否合格,有时还请书法名家甚至皇帝亲笔书写钱文,由官钱局雕刻高手刻制而成,要求钱文书法与原来书写的一点不走样,然后再用审核通过的雕母翻砂一批母钱,发付给相关铸钱监()翻砂鼓铸大批流通子钱.:雕母钱实为铸钱设计的样本,故尽量做到精益求精,以得到皇帝的审核批准。”

对于“雕母”的制作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中国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钱币制造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

钱样——雕母——铸母——子钱(流通货币)。

这些情况我们在上面博文中已经有所介绍,在这里就不累叙了。

龚先生将“雕母祖钱”定义为:

 雕母锡.、铜、铅、牙、木等材料手工雕刻出的阳文铸币模具是用是母钱翻砂浇铸法制钱的最原始钱样,亦称祖钱,完整称谓叫雕母祖钱”

     从“雕母祖钱”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凡是使用“母钱翻砂浇铸法”必有母钱,追根溯源必有雕母祖钱,因此,在“雕母祖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流通货币的“雕母祖钱”和非流通钱币,即所谓“厌胜钱”、“花钱”的雕母祖钱。

   本文只讨论“正用流通币的雕母祖钱”。

     二、现存雕母祖钱的展示(宋辽金)

      翻看近年来有关资料(公开发表报刊和网络资料),称为发现雕母的文章确实不少,但是能够得到钱币研究界一致肯定的甚少。为研究方便,笔者仅列举“中国知网”上介绍的宋、辽金、元等朝代的“雕母”钱。

1、宋代雕母钱—以“广元出土的宋代木质雕母”为代表  

《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和2003年第3期,先后发表了王仕国先生的《四川广元发现木质宋年号钱》、《广元与两宋铁钱》两文,报道了嘉陵江出土的宋代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皇宋通宝、元丰通宝、圣宋通宝、绍兴通宝、淳熙元宝、绍熙元宝、嘉定通宝11种木质钱。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木钱分两次出土,一次为1999年出土于嘉陵江大桥下游20多米处的一个沙坑内,出土钱均为北宋铁钱和木钱。另一次为一年多后,在上次出土地下游约500米处,出土的全是南宋的铁钱和木钱。王仕国先生和古玩商分别各搜集到北宋木钱20余枚(另有1枚至和木钱,未能留住)。南宋木钱出土的数量不详,还发现有一种比同出的一般铁钱大、厚、黑亮,没有锈迹,怀疑是夹锡铁钱的“锡母”。木钱质地坚硬、细滑,呈紫黑色,火烧时会发出香味,疑是红木或檀木所制。木钱与同出的相应的铁钱在重量、直径、穿径、厚度等方面几乎完全相符或略微偏大一点(如皇宋通宝木钱的钱径为27 mm,相应铁钱的钱径是26. 5 mm,相差0. 5 mm,而其他穿径、厚度都一样),并具有字廓深峻,文字精美,书法与雕刻俱佳”的特征,因此,戴志强先生在对这批木质钱进行综合研究后,认为其是“木雕母钱”。

 

龚伟先生的评论这批钱币的发现时候写到:“两宋木质雕母的发现,告诉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宋代即采用了母钱翻砂法铸钱这个事实用雕母祖钱印制子钱的实例而且确凿证明在宋代就有了直接这就道明了无论何种材质的雕母祖钱不但具有审样(祖样)的作用,且具有直接翻砂钱币的模具功能。”

在一些书刊上关于宋代雕母钱的文章或片段:

 

a)、“大观通宝”背“戶”雕母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收藏界》杂志(2009.07)《千年雕母光彩依然“大观通宝”背“户”雕母亮相西安》董大勇)

附录:“崇宁通宝”铜母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收藏界》杂志(2010.04)《精选一曲和董老崇宁铜母也争春》刘万春)

b)、龚伟先生收藏的两枚“崇宁通宝”锡质母钱:

 

其中一枚为“崇宁通宝”大样锡质雕母祖钱,是钱直径3.5厘米,厚(1.2厘米,重6.4克,锡质材料,深坑出土,锈色绿中泛白,充满锡锈特征。以锡为原料制作雕母易于手工雕刻,因为锡的硬度大大低于铜,这可能是宋代使用锡雕母比铜雕母多的原因之一吧。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这两枚锡质宋徽宗瘦金体崇宁通宝雕母祖钱堪称锡雕母祖钱首见之品,当可填补钱币史的空白。

 

c)、“庆元通宝”腊模铜样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屠燕治先生的文章《神泉监折三庆元通宝祖模铜样———南宋软模祖钱初探》是一篇极有深度与见解的好文章(中国钱币.2008.03)。

文章中几个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由此可见,钱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 “祖钱”一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戴志强先生《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一文,根据广元嘉陵江北宋济众监和南宋绍兴监木雕母钱的出土资料,论述宋钱铸造工艺时对“祖钱”一词作如下诠释:

“钱监一般不会使用雕母直接翻铸子钱,而是先用雕母翻出铸母,再由铸母来大量翻铸子钱,供市场需用。这样既可省工省时,又利于统一,保证质量。因此,在钱币学上,又称雕母为“祖钱”,意即铸钱的祖模。

这段文字,不仅对祖钱(祖模)——雕母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而且对祖钱的制造者———钱监,祖钱的材质———增加到木质,祖钱的功能———翻制铸母以及祖钱在整个宋代铸钱工艺流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均作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祖钱”一词最好的解释。

第二、祖钱的材质有一个从硬质材质到软质材质的变化阶段

宋代祖钱的材质,硬性的有铜雕祖钱和锡雕祖钱,相对软性的有木雕祖钱、蜡质祖钱。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金人元好(遗山)在《续夷坚志》一书中,对北宋木雕祖钱的一段精妙点评:

“宋时崇宁大钱先雕木样进呈,以备改削,如唐之蜡样,故崇宁等钱,无不精绝。”

选用比较软性的材料制造雕母,其目的一是容易雕造,二是便于修改。其中以备改削” (修模)是选用软体祖钱材质的主要目的。文中宋“木样”是指木质祖模。

以上,论述说明,宋代之所以有相当高的铸钱量和精美的钱币,原因之一,就是宋代在采用“母钱铸造法”的同时,掌握了较高的钱币铸造技术,为准备大规模铸造钱币所用的母钱,在祖钱制造技术上不断地进行改革,从铜质材质,到相对较软的锡质材质,再到木质、腊质等软性材质。

但是,从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在现存宋代雕母中,尚未发现“未开金口”的例子。

2、辽金的雕母

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关于辽金时代雕母的文章不多,大致有龚伟先生的《辽“重熙元年”铅质雕母祖钱》、渭潼先生的《金“大定通宝”雕母》(收藏界杂志)等几篇。

 

a)、“重熙元年”铅质雕母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铅质雕母“重熙元年”为三十年前龚先生收藏,它发现辽西,为辽代纪年钱,此钱直径39、厚4毫米,重约12;铅质,是人土多年复出土熟坑品,锈蚀比较严重,包浆自然、人骨,品相基本完好,外缘有人为削出的一个大豁,估计是后人所为。此辽代铅质雕母祖钱之刀工、雕工显而易见,不用放大镜都一目了然;无论是外缘切削还是文字、地张的雕琢与修饰,雕母风格皆备;四决穿口,光幕素背,外缘正面窄、背面宽;面文旋书,旋读为重熙元年,这四字中有三字简笔(如图)

“重熙元年”钱,北方收藏家多有收藏,有浇铸和手刻两种形制,其中裴元博先生介绍的“辽汉契文手雕重熙元年金龙纪年对钱”,最为引入瞩目: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裴先生写到“两钱均为手工在锻造的钱坯上,完成文字与图案雕刻的。雕刻的文字刚健朴茂,一点一划均有来历,颇有唐楷大家之风韵。云龙图昂首阔步,傲视苍穹,龙腾万里之气势震撼人心。两钱雕刻之精准传神,气势如虹之大气,实为中国古代雕刻史之翘楚,确实给人“此物只应天上有,何故降落在人间?”之感觉。”

 

在辽代钱币中,手雕钱甚多,而这枚铅质“重熙元年”钱币尚未发现与其相同版式的其他铸材钱币,下面是已经发现的“重熙”纪年钱:[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因此,龚先生收藏的“重熙元年”铅质钱币,只能称为“手雕钱”。

裴先生对辽代手雕钱,特别是贵金属手雕钱的介绍,对于研究古钱币的雕母的穿口形式,特别是所谓“金口”问题有着重要的启发。我们将在以下博文中做以介绍。

b)、“大定通宝”雕母

在《收藏界》杂志上渭潼先生的文章《金“大定通宝”雕母》介绍一枚“大定通宝”雕母: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此钱出于晋省(原代州阜通监所在地),径2.35厘米,穿径0.75厘米,厚0.15厘米,重4.6克,钱径明显大于普通“大定通宝”径4.28厘米。其钱为白铜质,通体色偏暗黑而泛银光,包浆接近传统水银古色,经除锈处理则闪烁白铜光泽。文字精细秀美,笔画劲秀深峻,清晰如斩,边廓及文字根部有深细划沟,侧视文字下大上小接近楔形,呈现明显拔模斜度。特别是四字周围,钱廓之内的钱肉部分平整光洁,毫无铸造之砂孔痕迹。而钱穿口内整修光洁,平如镜面。”

文章的作者认为:“此钱作为雕母钱,无懈可击,浑然天成。如此观点能成立,则此钱铸期为公元11611190年,而明代雕母“嘉靖通宝”铸于公元15221567年,这样就把我国最早出现的雕母钱实物历史提前了将近400年。”

笔者对这枚钱币为雕母持有不同看法,就是这枚“大定通宝”虽然就有雕母的某些特点,但是过于薄小,而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雕母钱”与“子钱”之间的比例关系:

“雕母钱是流通钱的祖母钱(即翻铸母钱的印模)。它由各钱监根据部颁样钱标准,经过工艺成本核算,由技艺高超的工匠用精铜精心雕刻而成,是为翻铸母钱再用以大量生产流通钱(也叫子钱)作准备的首要环节。而工匠在雕刻时必须要掌握两种数据,即不同流通钱材质的线收缩率和铸币工艺中热涨冷缩(由液体变固体的线收缩率)原理。(结合现代的翻砂工艺线收缩率数据,锡青铜质钱线收缩率大体为1.3%1.5%左右,铅青铜质钱线收缩率大体为1.8%2.4%左右。所以,雕母钱要比铸母钱重约12%左右,比同版别流通钱重约25%左右(少数薄、厚者为印模力度不同造成形腔和铸箱间隙不同有直接关系),一比同版别铸母大约大3%4%毫米,比同版别流通钱大约8%---9%左右,比同版别铸母厚约11%左右,比同版别流通钱厚约26%左右。这是雕母、铸母与流通钱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

因此,根据这一推论,此钱数据为“径2.35厘米,穿径0.75厘米,厚0.15厘米,重4.6克”,由此钱币为雕母,铸造出的子钱,其直径大约21.6毫米,厚度只有1.3毫米,重量大约3.45克,太过于薄小。因此这种钱币只能称为“精整样钱”。

 

在网络上展示“大定通宝”雕母的博文微乎其微,笔者只发现了一篇,《鎏金大定通宝雕母》(京西玉泉的博客),这种类似木刻板的金代钱币在金代钱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c)、大“开元通宝”雕母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收藏界》杂志上刊登刘连茂先生的《大“开元通宝”雕母》一文,其中介绍一枚“大开元通宝”钱:

“许多钱谱都载有一枚开元通宝人钱,少「注明是开炉钱,但直径都在42.5毫米以内(测图),而这枚超大钱直径43.5毫米,穿径10.5毫米,厚3毫米,重22.4克,所以是超大型钱。

首先这枚钱币包浆熟旧,字日清晰,地章平整,边廓齐整,红斑绿锈,层次分明与钱体结合一体人骨生根。此币为,青铜质,听声所已没有金属的转音,可以断定是枚真币。”

“此币文字清晰,笔划深峻,没有相互粘连不清之处,外廓内穿十分端正,棱角分明。外廓内外两侧不是十分规圆,而由小直线组成,是手工雕刻形成。在钱肉卜留有清晰可辨的刀刻痕迹,刀工没有化尽。材质精良,钱正、背两面,外廓内穿等均无铸造形成砂眼、流铜、气孔等现象。此钱直径比各类钱谱所载开元通宝大钱均人。从以上各种迹象分析,可以断定这足一枚唐代雕母钱。”

 

根据有关记载,这种大“开元通宝”多发现于东北窖藏,在北京出土的窖藏辽金墓葬中也曾经出土过类似钱币: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这枚雕母应该归结为辽金钱币。

3、关于宋辽金时代雕母的认识

   1)穿口

 

在以上关于宋辽金时代雕母钱的介绍中,笔者认为这个宋代的雕母钱,就其穿口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行用钱的“穿口”,拿钱币收藏界的行话,都是属于“开金口”形式的,下面京川游侠王先生在博文中介绍雕母钱: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这枚钱币有明确的出处,“为罐装窖藏出品,出于四川。其锈异常坚固,当初出罐子时,字口笔划间重重锈垢覆盖,直觉仅感其非一般崇宁钱,或为铸母或者样钱性质。”

“此钱直径达26毫米,厚实致重达7克有余。其径大于崇宁通宝小平钱,其重亦大大超过通常之小平钱。因此,此径此重既非折二,亦非小平,而恰好是小平祖钱之标称。”

根据雕母与子钱的比例关系,这枚钱币所出的子钱,其直径约为24毫米左右,重量约5克,应该属于北宋钱币的正常范围,“崇宁通宝”小平钱一般直径在24-25.5之间,重量在3.5-4.5克之间。

在判定雕母钱真伪的时候,进行数学计算,估计雕母钱所出的子钱的数据是否合适也是一种方法。

从笔者所述宋辽金行用钱雕母钱的情况看,这一时期的雕母钱大致有如下特点,与行用钱相比,雕母直径、厚度、重量都大于行用钱,但是仍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次,这一时期的雕母钱除去字口峻深等雕母钱的诸个特点外,这一时期的雕母都是地章平整,没有出现所谓“木刻板”的情况。其穿口也是正常形制的穿口。在宋代小平钱中,铁母钱往往为广穿。

而在手雕钱中,由于材质均为硬质材料,开始出现了类似清代雕母钱中“未开金口”的小“方孔”和小“圆孔”的两种形式的雏形: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2)  铅母与锡母

金属的软性材质的雕母,大致只有两种,铅母与锡母,之所以称为“软性材料”,材质相对硬度较小,比较柔软,适于雕刻。

但是无论是锡,还是“铅”,在地下埋藏时候,易于腐蚀,出土时候或多或少都有腐蚀痕迹。在东北窖藏钱币中偶有铅质钱币发现,而基本没有锡质钱币发现,与东北严寒,而含锡量高的钱币,在低温下,会化为齑粉,不能够保存下来。

十里河出售的所谓“锡母”只不过是一种材质为白色的金属钱币,在潘家园地摊上,摊贩们作为“银钱”出售。

[转载]298@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一(宋辽金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