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irdman

(2015-02-23 00:47:34)
标签:

杂谈

http://ww2/large/67cdbc37jw1epim7pfkqcj20hs0dcjsl.jpg

我喜歡米高基頓,所以我不喜歡"Birdman"。

"Birdman"的空洞,於我來說其實是跟這位導演的前作"Babel"及"Biutiful"是一樣的,形式上故作凌厲深沉(虛張聲勢),但主題到了 關鍵時刻卻總是語焉不詳的,那些病態和無力感總被淪為愁大苦深的工具- 什麼命運播弄,什麼末世情懷,總是如此含糊其辭,後兩者可以接受的是起碼片子是帶來了現代文明亂象的種種想像,即使蹤而不深,元素紛陳下總結不出主題,卻 總可當成是留白而自製種種聯想,不能算是文不到題。

但"Birdman"的蒼白和牽強,卻令人味如嚼蠟﹕一鏡到底的匠氣,帶來的只是演員忙於配合鏡頭的走位及對白節奏,時刻莫名其妙歇斯底里的演員表演,正 是在掩蓋各處情感的無味和站不住腳,它在諷刺什麼?成名荷里活演員的中年危機(身份危機)?商業市場/影評文化眼光的虛妄?「飛」的人生渴望與面對潦倒焦 慮的落差?然而,片中對應種種當代電影界/演藝界現實生態有做到不老生常談嗎?它有探討到我們沒想過的嗎?在人到中年或演員操守的課題上,它有什麼帶到去 什麼我們需要去提醒自己的,對文化現像有新的覺察嗎?這個人有什麼值得同情或者理解的 呢?那些結合特技的魔幻時刻,如何令我們得到代入到人物自我救贖的感動或感觸?主角與各個人物的互動(妻子/女兒/經理人/情人/演出對手),其種種特定 關係的設計,如何令我們對這人物認識更深,或更被賦予他作為一個當代角色的普遍代表意義?他的種種狼狽,如何被做到生活感大於被設計於旁觀嘲笑的拙劣戲劇 效果?

對我來說,片子以上種種都毫無建樹,餘下的就只有消費米高基頓,這個演過《蝙蝠俠》之後就一直星途平淡的荷里活過氣明星,那種戲裡戲外的虛實聯想。

我們期待他東山再起,於是對這電影有了情感基礎,如果是不熟識他的,至少知道他是曾經「成功」過的演員,而「成功」,原來就只是「紅」,只是受過重視,會 拍blockbuster,即使是因為放棄了這條老路,而曾經選擇過要有「骨氣」去突破自己,最後仍是落得斯人獨憔悴,受不了被視為落伍的失敗者。這一 點,我們會有感覺,只因為我們也很可能有過這種與自己ego為伍的心魔,而電影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心麼原來只是我們重視別人怎樣看自己,多於自己怎麼做更 好的自己,所以片子從來不會去表現主角怎樣去努力演好自己的戲,怎樣去面對自己,而是繼續無病呻吟。

當然,我也不會幼稚地認為電影一定要是勵志的,甚至,把人性探討到一定的深度層次,她更成為一種警覺的呼喚,而不像這部電影,只巡迴於莫名的顧影自憐,甚 至潛而默化於一種對既定的所以「失敗」的絕望,其實就是追逐名利過程的手足無措,好像真的是值得同情的,什麼「無知者的幸福」的論調,更像是勉強嫁接的解 釋,其實就是片子背後認同這種手足無措的平庸焦慮的強詞自清,更是露出了狐狸尾巴。

米高基頓在片中不算演得不好,因為他相信這個角色,他身上有那種質感,在被消費的過程中他扮演著一個被嘲笑的可憐人,那些特殊能力及「飛」的意像,有著既浪漫化而又反英雄的特別「英雄」味道,令他忽然「可觀」起來,但愈顯其人性的模糊及蒼白。

我喜歡米高基頓,他是最好的蝙蝠俠,他在B級動作片"Desperate Measures"中演的高智能罪犯跟Andy Garcia的對手戲是如此令人難忘,當然還有"Beetlejuice"裡的生鬼演出,近年演出的"The Company"又是另一種成熟的演出,他明顯是愈來愈會演戲的人。

另外,當年泰倫天奴最被低估的電影"Jackie Brown"裡,他演的蠢蛋FBI,也是不作他人選。如此說明,他可以演自嘲的角色,也可以把自己釀成酒一樣的男人,愈發積厚老練,而不是如此被廉價剝削,雖造就的,是一部被嚴重過譽的惺惺怍態之作。

我喜歡米高基頓,所以我不喜歡"Birdman",而期待他真正有深度和尊嚴的演出。

(相對而言,我更喜歡"Boyhood",因為人物更真誠,整個心思佈局更簡單但又有著美好的雅興,就僅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