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House of Cards”第一、二季会是编剧的教材

(2014-05-22 13:24:31)
标签:

杂谈

对我个人来说,为什么“House of Cards”第一、二季会是编剧的教材﹕

1. 让坏人当主角,而且逆流而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达到了guilty pleasure的最大快感。开始写第二季的时候难道编剧没有在白板上写着「让Francis Underwood当总统」这个条律?就等于假设浮士德最后不是成为了魔鬼,灵魂没有被天使没收,而是成为了皇帝,想想这是多么刺激的事。

2. 主线和副线的互辅相承。

3. 对白把握着简明与睿智的平衡,对白里几乎没有多余脂肪,但又保持着非常克制的出人意表。甚至人物有时是只把话说了一半,观众的认知已经凭借对角色性格的理解或作为全知者的优势,知道另外一半是什么,换来脑袋参与剧情的快感,而这个入场劵的费用当然不便宜但又没那么贵- 精密的提示、铺排及节奏考究令观众没那么难参与,有着被体贴的尊重。

4. 人物的行为偶然出人意表,但必须符合其性格及人性,令观众信服- 这一点很难,其实偶尔是「好看」到令观众忘掉了某些牵强的处理,这看似是四两拨千斤,没那么难,但也绝不容易。当然也不能「太好看」,「太好看」有时就意味着牺牲了太多人物的现实生活感,但永不忘记「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有时比「好看」更会得到知音观众的敬意,”House of Cards”在很多配角身上的处理正正如此(如卖排骨的Freddy、 情深款款的Remy、天使魔鬼于一身的Rachel和Doug、抑郁症的Megan等等),点到即止的余音枭枭比比皆是,把所谓的「好看」(意思是最典型的、带着大幅跨度的所谓剧力) 留给主角。

5. 用仔细的细节又融入剧情的政治资讯性元素(一般观众如我对这些都是似懂非懂的),去掩盖甚至辅助一些几乎成为硬伤的吓唬人技俩(把中国打造成跟美国亦敌亦友的国家既符合事实也充满片面化描述及大胆假设,本来其实是很难过关的),起码令观众看的时候不至于「出戏」,甚至愿意选择性地被蒙混去,条件只要是一切似是疑非。

6. 好的剧集当然也是有文学养份的﹕“House of Cards”告诉我们政客要打开最大的「开放思维」(不代表胸襟),告诉什么是「欲擒故纵」,「妥协的艺术」只是用短暂的放下尊严好让达到目的后换来更恒久的尊严,同时要懂得「引君入瓮」偶然向对手吐露一些自己的底牌,只因为我们肯定对手也不是笨人,只有偶然的坦承才可以令对方输得更彻底,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输给什么,政治角力中就是要比对方计算愈来愈多愈来愈前的下一步,直到最后步太多了成为乱局谁也算计不了谁,就斗反应快,机智和精力之战,人物的疲惫是戏剧最后的精髓,达到剧集最美的内核﹕政治人物的寂寞和自我认识- 走多远的路去违背自己的良心,便要隔多远的回路距离去遥望自己,那茫然的朦胧美。

Francis Underwood到第二季结局仍然只是一块烫手山芋,因为他仍然充当着代表观众沉醉在邪恶权力梦想的符号,所以他还暂时保有不「被」蓦然世故的特权。或许,哪一天他的这项特权被剥夺了,“House of Cards”将更文学化,而可能再没那么商业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