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元喆 来源: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
内容提要:
由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的编写从“一纲一本”逐步走向“一纲多本”,不同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写和选用教材。新旧教材在编写的指导思想、总体框架、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新旧版本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了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的特点,并提出了自己对新教材在使用中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人教版
地理新旧教材
对比分析
1.问题的提出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众多的、不能体现时代进步的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只重学生成绩,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之不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等。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国务院的《决定》精神,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了。
教育部组织了众多专家和学者,通过近两年的研制、比较、分析、调查等,形成了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统得过死的局面,留给编写者与使用者的空间十分广阔,从“一纲一本”逐步走向“一纲多本”,不同地区可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写教材。
在各种版本的地理新教材中,编写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改进。如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只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由于《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有了较大的创造余地。从已出版的新课标教材来看,所选择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在高中地理方面,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以往的旧教材大有不同,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开放性的特点。新教材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国民文明素质为宗旨。要求学生在分析、整理地理案例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开设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因而教师的教学空间很大,不必拘泥于具体知识点组织教学。
2.
人教版地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目前教育部已经颁布了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依据这个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已在2004年9月开始试验,将于2008年在全国推广使用。各个地区也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了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版”,另外还有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湖南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等等。由“单一教材”发展为“多样化的教材”,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与内容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此同时,从教材印刷规格、开本的百花齐放等都显示出教材改革取得的突出成就。
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对比分析新旧教材的主要特点。(详见表1)
表1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
旧
教
材
|
新
教
材
|
指导思想
|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但有的章节并没把人地关系放在适当位置,或者虽以人地关系为,但不清晰和突出。
|
1.继承了旧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2.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3.突出和深化了人地关系,形成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发展的主线,在教学中有机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总体框架
|
1.以圈层为框架来组织自然地理知识,过多地强调了各圈层的知识体系,概念多、数据多、地名多、内容多。
2.在人文地理知识的处理上,虽突出了人地关系,但却只侧重了环境保护教育,没有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3.有些学习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
4.将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成上、下两册,没有将人地关系贯穿全书,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具体见图1)
|
1.将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这两条教育教学主线置于课程核心地位,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以环境为中心,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将自然地理知识重新整合,不再以系统知识整体出现在教材中,而主要突出了人地关系。
3.在人文地理方面,以人类活动为中心,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方式,如衣、食、住、行、游等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4.在综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讲述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5.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将全书内容基本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具体见图2)
|
教材内容
|
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有些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专门知识,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
1.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
2.注意联系学生的生产和生活实际,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侧重反映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宇宙探索的新成果、海洋开发等等。
4.充实了灾害地理的内容。
|
另外,新教材在教学设计、教材的结构形式、图像选择、作业练习等方面也与旧教材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引入上,新教材所选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实际,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趣味地理现象及问题,都成为引入所选的内容范围。在引入的处理方式上也五花八门,例如新闻报道摘要、资料分析、读图、设问等。
在教材的结构形式上,新教材避免了长篇大论。旧教材注意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理原理的阐述,课文往往自始至终叙述下来,严谨且逻辑性强,但显得比较枯燥乏味。这样的课文适用于满堂灌式的教学,而这种教学方法已被证明对中学教学是不适宜的。为此,新教材课文从追求严谨和逻辑性转向追求其生动活泼。采取的具体措施,除增强课文的可读性外,一般还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微单元,并通过设问、读图等多种方式,使各个微单元紧密联系又层层递进。目的是连环设计悬念,不断刺激学生求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在作业练习方面,旧教材较侧重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在新地理教材中,取而代之的是诸如“问题”、“活动”之类的练习题。并且,练习题的安排一般也不局限于章节之后,而是穿插于课文教学和读图活动之中。综合来看,给出的练习题追求设计巧妙,立意新颖,增强趣味,联系实际,以吸引学生主动且乐意去做。
在教材的图像选择方面,新教材比旧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变化有:⑴充分发挥图像系统的作用。无图不成文,新教材有多用图、少用文字表示,能用图、不用文字表示的趋势。在新教材中一般先合理设计、安排图像系统,然后再围绕图组织文字。这与传统教材文配图的编写程序完全相反。⑵增大图幅量,减少图载信息。在新教材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地图由专业地图向教学地图转变。每幅地图的图载信息量大大减少,传统上用一幅图表示的内容,现在可能用一系列图表示,使每幅图反映的问题简明、直观,以充分体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⑶丰富图像类型,美化图像设计。在新教材中,有很多设计新颖的图像,除常用的地图、统计图、景观照片外,还有大量的示意图、框图、联系图、插画甚至漫画,使图像类型丰富多彩。对于同一类型的内容,也试图采取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对于统计资料的图示,有曲线图、折线图、纵向柱状图、横向柱状图、扇形百分比图、方格状百分比图、柱状百分比图等十几种表现手法。在丰富图像类型的同时,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美术加工。例如,立体效果、渐变效果、合成效果等都已普遍应用于新教材的图像绘制之中。而且新教材一般都采用彩色印刷,对于图像的设色也很讲究。淡红、浅黄、淡蓝等色成为多数教材图像的主色调,以使教材在总体感官上显示出浅淡、素雅、明快的特点。
http://jiaoyu.huaihai.tv/UpLoadFiles/Article/2007-12/2007121211404612321.jpg600)this.style.width=600;"
border=0>
3.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来看,教材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以逐步探究代替传统的叙述,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3.2整个教材突出了学生学习的阶梯性;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结果的开放性。
3.3教材内容的编写,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灵活使用教材,学生可以灵活选用教材。
3.4教材的编写抓住了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使学生“爱学、乐学”。
3.5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以实现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公民必备的素质。
3.6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活泼多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材图像的选用方面,增加了图幅的数量,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图、文互为补充说明,以图代文。
3.7在整体教材中,始终把“双基”的落实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基本的地理规律和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立体的和动态的。
3.8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强调使用权威的资料和尽可能新的资料。
4. 我对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4.1.
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由于学生活动过多,可能会导致教学课时不够的情况,如何解决?
4.2.
新教材从结构形式上,避免了长篇大论的出现,课文短小精悍,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教师如何把握教材?另外,新课程对教师讲课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考试、评价等接轨?
4.3.
新教材内容非常突出时代性,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这个问题,教师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4.4.
新教材设计的活动灵活开放,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对现在的地理教师来说,要求很高,教师如何达到这一要求?
4.5.
现在学生学习最终的评价来自于高考成绩,新教材的“教”与学生的“学”,最后如何评价?这将导致新课程理念能否最终贯彻下去。
4.6.
由于新教材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引用很多的案例,加之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削减了部分内容,使新教材的整体结构显得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4.7.
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像系统,有些图像的选择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以上就是本人对新教材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提出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 王民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